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石脂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脾胃,增強氣血:人參味甘性溫,入脾經、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石脂性寒,入脾經、胃經,善於收斂止瀉,但寒性較重,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加入人參可溫補脾胃,促進氣血生化,協同石脂收斂止瀉,避免寒涼損傷脾胃。
- 扶正祛邪,提高療效:人參石脂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泄瀉,而人參能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與石脂配伍,可扶正祛邪,既能收斂止瀉,又能改善脾胃功能,提高治療效果。
人參石脂湯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固澀止瀉: 赤石脂性澀,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人參石脂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虛久瀉,而赤石脂可以幫助止瀉,使脾胃恢復功能。
- 收斂止血: 赤石脂亦有收斂止血作用,適用於脾虛導致的出血症狀,例如便血、尿血等。人參石脂湯中加入赤石脂,有助於收斂止血,減少出血情況。
人參石脂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石脂性寒,擅長止瀉止嘔,但寒性過強,容易傷脾胃陽氣。乾薑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扶助脾胃陽氣,使石脂之寒不致傷脾胃。此外,乾薑還有溫中止嘔之效,可協同石脂止嘔止瀉。
因此,人參石脂湯中加入乾薑,可以緩解石脂的寒性,提升藥效,更好地止嘔止瀉,同時保護脾胃陽氣。
人參石脂湯中加入大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人參石脂湯以人參、石脂等藥材為主,藥性偏溫燥,容易引起口乾、胃熱等副作用。大米性平味甘,具有養胃和中、緩解燥熱的作用,可以中和藥性,減輕副作用。
- 增加營養: 大米是日常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可以補充患者因病所耗損的能量,增強體力,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主治功效
人參石脂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溫病條辨》吳塘所述,人參石脂湯主治「久痢陽明不闔」。此方劑的治療原理,可從其組成藥物及所針對的病理機制來分析:
病理機制: 吳塘指出「久痢胃虛,虛則寒,胃氣下溜」。此處闡述了久痢導致陽明經氣不足,陽氣虛衰,導致腸胃功能失調的核心病機。 「陽明不闔」指的是陽明經氣不足,無法固攝津液,導致腸道失於約束,而出現久痢的症狀。 胃氣下陷,也說明瞭脾胃虛弱,氣機下垂,無法正常運化水液,進一步加重了久痢的病情。
方劑組成及功效:
人參石脂湯的組成藥物,其功效相互配合,共同達到治療「久痢陽明不闔」的目的:
人參 (三錢): 為君藥。其功效為「補氣固表,益精養血,生津止渴,調和營衛,安神定志」。在久痢陽明不闔的情況下,人參能補益元氣,提升正氣,改善胃氣虛弱的狀態,為後續藥物發揮作用打下基礎。 人參的補氣作用能提升脾胃的運化功能,有助於止瀉。
赤石脂 (細末,三錢): 為臣藥。其功效為「收斂固腸,止瀉止血,消腫止痛,化腐生肌,清熱解毒」。赤石脂具有極強的收斂作用,能直接作用於腸道,收斂止瀉,從根本上解決陽明不闔的問題,是治療久痢的核心藥物。
炮薑 (二錢): 為佐藥。「溫中散寒,健胃消食,暖肝散結,活血通絡,回陽救逆」。 久痢由於陽氣虛弱,因此炮薑溫中散寒,溫補脾胃陽氣,配合人參,共同提升整體陽氣,改善腸胃的運化功能,促進腸道恢復正常。
白粳米 (炒,一合): 為使藥。「健脾和胃,滋陰潤燥,除積消食,利尿通便,平肝安神」。 白米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能輔助人參和炮薑,更好地溫補脾胃,並起到保護腸胃黏膜的作用,使藥力更好地發揮。炒制後,更能增強其健脾止瀉的功效。
治療原理:
人參石脂湯的治療原理是「辛甘溫合澀法」,此法通過溫補脾胃陽氣,收斂固澀腸道,從而達到治療久痢的目的。具體而言:
溫補脾胃: 人參、炮薑溫補脾胃之陽氣,改善胃氣下陷,提升脾胃運化功能。
收斂固澀: 赤石脂收斂腸道,固攝津液,止瀉。
健脾和胃: 白米健脾和胃,輔助人參、炮薑,增強療效,保護腸胃。
總而言之,人參石脂湯通過溫補與收斂的策略,從根本上解決久痢陽明不闔的病機,達到治療的目的。 方中各藥物配合默契,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傳統服藥法
人參3錢,赤石脂(細末)3錢,炮薑2錢,白粳米(炒)1合。
水5杯,先煮人參、白米、炮薑令濃,得2杯,後調石脂細末和勻,分2次服。
本方為辛甘溫合澀法,即桃花湯之變法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益氣固表、止瀉的作用,如果患者有脾胃虛寒、大便溏薄的症狀,不宜使用本方。
- 本方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如果患者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症狀,不宜使用本方。
- 本方具有補氣固表的作用,如果患者有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不宜使用本方。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石脂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人參3錢,赤石脂(細末)3錢,炮薑2錢,白粳米(炒)1合。 主治:久痢陽明不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