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立勝散中包含膽礬,主要基於其燥濕止癢、解毒殺蟲的功效。
膽礬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殺蟲之效。其寒性可清熱止癢,燥濕性可祛除濕邪,解毒殺蟲則可抑制寄生蟲和細菌的滋生。
立勝散中加入膽礬,主要是針對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疾病,通過其燥濕止癢、解毒殺蟲的作用,達到清熱止癢、消腫止痛、祛除濕邪的效果。
立勝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輕粉。輕粉,又名矽藻土,具有特別的性質,主要用於消腫散結及解熱止痛。在立勝散中,輕粉的添加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優良的清熱解毒和消腫功效,能夠對抗體內的邪熱。
另外,輕粉還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局部的血流量,進一步加速病症的康復。由於立勝散常用於各類熱病和腫痛的治療,輕粉的加入使得這個方劑在解除症狀、提高療效方面更具優勢。此外,輕粉的性質穩定,與其他成分的協同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效果,使立勝散成為一個綜合調理的良方。因此,輕粉在立勝散中的作用不可忽視,為整個方劑的療效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勝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立勝散記載於古代醫籍中,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咽喉作呀呷聲不止」。「呀呷」一詞形容咽喉阻塞、痰涎壅盛,導致呼吸不暢、發出異常聲響的症狀。此證類似現代醫學的喉嚨痰鳴、氣管痙攣或小兒急性喉炎等病症。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痰熱或風痰壅滯咽喉所致,需使用清熱化痰、開竅利咽之法治療。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立勝散由兩味藥組成:
膽礬(1錢):
- 性味酸澀寒,歸肝、膽經,具有強烈的催吐、燥濕化痰、收斂防腐作用。
- 在咽喉病症中,膽礬能刺激黏膜,促使痰涎排出,並有局部消炎、收斂的效果。古代常用於喉痹、喉風、痰涎壅盛之證。
輕粉(少許):
- 為汞化合物(氯化亞汞),性味辛寒,有毒,但少量使用可攻毒殺蟲、祛痰逐水。
- 在方中輔助膽礬加強化痰、開閉塞的功效,尤其對於頑痰、熱毒鬱結咽喉的病症可能有一定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化痰開閉:
- 膽礬與輕粉均具刺激性,能促使痰涎從咽喉排出,緩解氣道阻塞。
- 「呀呷聲」因痰阻氣道而發,通過催吐或刺激黏膜分泌,可能達到通暢咽喉的效果。
清熱解毒:
- 膽礬寒性可清熱,輕粉攻毒,合用以化解咽喉熱毒或痰熱鬱結。
- 若咽喉腫痛或化膿(如古代所稱「喉痹」),此方可能有局部消炎作用。
外用給藥思路:
- 本方以「漿水(發酵米湯)半盞,小油(植物油)1-2點」調和後灌服或含漱。
- 漿水甘涼,可緩解藥物刺激性;小油潤滑,可能保護黏膜並助藥力滲透。
綜合評價
立勝散是古代針對急症的簡效方,以攻逐痰涎、開通閉塞為核心。其作用機制可能通過局部刺激(膽礬)與攻毒(輕粉)協同,迅速緩解痰壅氣閉之急症。然而,方中輕粉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劑量,古代用於小兒時可能僅限於外用或極少量內服。
此方體現了古代「急症急治」的思維,以峻藥直折病勢,屬「治標」之劑,後續仍需辨證調理根本。現代臨床應用時,需結合具體病情審慎評估。
傳統服藥法
膽礬1錢, 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
用漿水半盞,小油1-2點,打散灌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立勝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七。 組成:膽礬1錢,輕粉少許。 主治:小兒咽喉作呀呷聲不止。
立勝散, 出處:《三因》卷十六。 組成:黃連、黃柏、秦皮(去粗皮)、甘草等分。 主治:風毒攻眼,及時眼隱澀羞明腫痛,風牽偏視。
立勝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九。 組成:藜蘆1分,豬牙皂角(去皮,炙)1分,白礬(生)1分,雄黃(研)1分,細辛半錢,蠍梢半錢。 主治:宣泄諸陽毒氣,行經絡鬱滯。主治:牙齒腫悶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