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德丸

充德丸

CHONG D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5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肺經 19%
胃經 17%
腎經 12%
大腸經 10%
心經 5%
肝經 5%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充德丸中包含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溫中降逆:丁香味辛、性溫,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效。充德丸以溫中散寒爲主,丁香可協助溫陽氣,散寒邪,從而緩解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腹痛等症。
  2. 行氣止痛:丁香入脾、胃經,可行氣止痛,疏通經絡,對於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有緩解作用。充德丸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丁香可增強其行氣止痛的效果,緩解疼痛症狀。

充德丸方劑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固澀:訶子味酸澀,性平,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痢的功效。充德丸針對脾虛泄瀉,故以訶子收斂腸道,防止泄瀉。
  2. 清熱解毒:訶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肺熱、解毒,並可輔助治療因熱毒所致的腹瀉。充德丸中亦含有其他清熱解毒藥物,訶子可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充德丸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 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的功效。充德丸主治肺熱咳嗽、痰多粘稠,而桑白皮可以清熱解毒,宣肺利氣,幫助緩解咳嗽症狀,化解痰液,達到止咳的效果。
  2. 利水消腫: 充德丸中常加入一些利水消腫的中藥,例如茯苓、澤瀉等。桑白皮也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幫助改善肺部水腫,減輕咳嗽症狀。

充德丸方劑中包含肉荳蔻,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對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肉荳蔻可以起到溫中散寒、緩解疼痛的作用。

二、 行氣活血,消積化滯: 肉荳蔻還具有行氣活血、消積化滯之功效。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肉荳蔻可以促進消化,緩解腹脹。

充德丸方劑中加入肉荳蔻,可以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行氣活血、消積化滯等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治療相關病症。

充德丸方劑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健脾益智,補腎固精: 益智仁味甘性溫,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補腎固精之效。充德丸針對的是脾腎兩虛,記憶力衰退,神疲乏力等症狀,而益智仁正好可以改善這些症狀,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和體力。
  2. 化痰開竅,醒脾開胃: 益智仁還能化痰開竅,醒脾開胃。充德丸中可能還包含其他滋補藥材,而益智仁的加入可以避免藥性過於滋膩,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

充德丸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通經活絡: 麝香性溫通,能開竅醒神,並能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對於寒凝血瘀、經脈阻滯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消腫止痛: 麝香具有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能緩解局部組織的炎症反應,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症狀有輔助療效。

因此,充德丸中加入麝香,有助於增強藥效,改善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充德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原方記載主治範圍廣泛,主要因「寒藥內攻」或臟腑受寒所致諸症,包含:

  1. 寒凝氣滯:大腸急痛、胸藏冷氣、心脹短氣、虛滿腹痛不解。
  2. 寒濕困阻:霍亂(吐瀉)、水腫、血蠱(可能指寒凝血瘀之腹脹)。
  3. 虛寒失攝:遺精、羸瘦(脾腎虛弱)。
  4. 穢濁內犯:中惡(外感邪氣或神昏)。

此方功效可歸納為 「溫裡散寒、行氣活血、固攝止瀉」,適用於寒邪內盛、氣血不暢兼脾腎虛弱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臣佐使分析

  • 君藥

    • 艾葉(炒):溫經散寒,暖脾胃、止冷痛,兼能止血,針對「寒藥內攻」之主因。
    • 雚菌(現多考為白蘞或黃精):若爲「白蘞」,可清熱散結,反佐全方過溫;若爲補益之品,則助固本。此處可能取其「解毒散結」之性,調和寒熱。
  • 臣藥

    • 丁香、肉豆蔻(炮)、益智仁:溫中行氣,醒脾止瀉,治霍亂、虛滿遺精。
    • 河黎勒(煨訶子):澀腸固脫,與溫藥配伍治瀉痢、遺精。
  • 佐藥

    • 桑根白皮(炙):瀉肺行水,利濕消腫,防溫燥過度。
    • 熏陸香(乳香)、麝香:活血通絡、開竅辟穢,治血蠱、中惡、氣滯痛。
  • 使藥

    • 酒送服:增強溫通血脈之效,助藥力直達病所。

2. 組方特點與原理

  • 溫澀並用:以艾葉、丁香等溫裡,配伍訶子、肉豆蔻固澀,治標(止痛瀉)兼顧本(脾腎虛寒)。
  • 氣血同調:乳香、麝香活血行氣,改善寒凝血瘀之腹痛、血蠱。
  • 升降相因:桑白皮瀉肺降氣,與溫升之藥調暢氣機,解「心脹短氣」。
  • 反佐制約:雚菌(或桑白皮)微寒,防溫燥傷陰;麝香開竅,防澀藥礙邪。

3. 可能功效延伸

  • 寒性腹痛、腹瀉:溫中止瀉之力顯著,適用於慢性腸炎屬虛寒者。
  • 水腫偏寒濕:桑白皮利水,艾葉溫化寒濕,可消陰水。
  • 寒凝血瘀:麝香、乳香活血,適合婦人寒凝血滯之痛經。

三、總結

【充德丸】以溫裡散寒為核心,結合行氣、固澀、活血之法,針對「寒邪內攻」衍生之多種病症。其組方體現「寒者熱之」「滑者澀之」「滯者通之」的治療邏輯,尤其適合虛實夾雜、寒凝氣滯血瘀之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艾(去梗,炒)2兩半,雚菌1兩半,丁香1兩,河黎勒1兩(煨,去核),桑根白皮(炙)1兩,肉豆蔻半兩(去殼,炮),益智子半兩(去皮),熏陸香半兩(別研),麝香(別研)半兩。
上藥除別研外,搗羅為末,同拌勻,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早、晚食前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充德丸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此外,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遺精腹痛胰臟炎霍亂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身體消瘦呼吸氣短言語無力上吐下瀉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充德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六。 組成:艾(去梗,炒)2兩半,雚菌1兩半,丁香1兩,訶黎勒(煨,去核)1兩,桑根白皮(炙)1兩,肉豆蔻(去殼,炮)半兩,益智子(去皮)半兩,熏陸香(别研)半兩,麝香(别研)半兩。 主治:因寒藥內攻,大腸急痛,或胸藏冷氣,或爲血蠱,或霍亂,或心脹短氣,或羸瘦,或腹痛不解,或虛滿遺精,或水腫,或中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