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山梔子飲中包含梔子,主要源於其藥性與功效: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對於熱毒熾盛、心煩不寐、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梔子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2. 瀉火除煩:山梔子飲常用於治療心火熾盛所導致的煩躁不安、失眠等症狀。梔子能清心火,除煩躁,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使患者心神安寧。
因此,山梔子飲中加入梔子,可發揮其清熱瀉火、瀉火除煩的功效,有效治療相關症狀。
山梔子飲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和胃止嘔的功效。
竹茹性寒,味甘,入胃經,能清胃熱、降逆氣,對於胃熱引起的嘔吐、泛酸、口苦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而山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能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與竹茹相配,清熱瀉火之力更強,且能協同作用,更有效地緩解胃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因此,山梔子飲中加入竹茹,不僅能增強清熱瀉火之效,還能和胃止嘔,使療效更加顯著。
山梔子飲中包含淡豆豉,主要有兩大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的功效。山梔子性寒,味苦,亦具清熱瀉火、利濕退黃之效。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利濕通淋之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可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 解表散熱,和胃降逆: 淡豆豉還具有解表散熱、和胃降逆的作用。山梔子則可以清熱瀉火,降逆止嘔。兩者配合,能有效緩解熱邪鬱滯所致的發熱、頭昏、噁心嘔吐等症狀。
山梔子飲中加入大青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山梔子性寒,味苦,擅長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而大青葉亦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二者合用,可加強清熱解毒之效,並能有效控制炎症反應,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緩解熱毒熾盛所致之症狀: 山梔子飲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疾病,例如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目赤腫痛等。大青葉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以輔助山梔子清熱瀉火,進一步緩解熱毒熾盛所致的症狀,達到更好的療效。
山梔子飲中加入橘皮,是基於其理氣行滯、疏肝解鬱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能理氣解鬱,燥濕化痰。方中梔子清熱瀉火,而橘皮則能促進其清熱瀉火之效,並緩解梔子苦寒之性,避免傷脾胃。
此外,橘皮還能疏肝解鬱,配合梔子、厚朴等藥材,共同解除肝氣鬱結,使氣機通暢,達到治療肝氣鬱結、脾胃不和等症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山梔子飲 」,由中藥材梔子、竹茹、淡豆豉、大青葉、橘皮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清熱利溼、清熱涼血、清熱利尿、清熱化痰、清胃熱、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涼血、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
山梔子飲方主要用於治療因邪熱侵犯膽腑,導致膽汁分泌異常,出現肝膽熱盛、膽氣鬱結所致的神思不寧、喜怒狂躁、口苦舌乾等症狀。梔子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溼、清熱利尿等功效。竹茹具有清熱化痰、清胃熱、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涼血等功效。淡豆豉具有散風熱、降氣、除煩、清熱解毒和消食化積的功效。大青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平肝息風等功效。橘皮具有利水滲溼、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
用法與用量:每日一劑,水煎服,連續10-15天。
注意事項:
- 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服用山梔子飲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 如出現不適症狀,請及時就醫。
總結:山梔子飲由梔子、竹茹、淡豆豉、大青葉、橘皮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清熱利溼、清熱涼血、清熱利尿、清熱化痰、清胃熱、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涼血、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由邪熱侵犯膽腑,導致膽汁分泌異常,出現肝膽熱盛、膽氣鬱結所致的神思不寧、喜怒狂躁、口苦舌乾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山梔子仁1兩半,甜竹茹(微炒)1兩,豉1升,大青8錢,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入蜜少許,煎至7分,去滓溫服,食後、夜臥各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山梔子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二。 組成:山梔子仁1兩半,甜竹茹(微炒)1兩,豉1升,大青8錢,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主治:邪熱乾膽,神思不寧,喜怒狂躁,口苦舌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