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枇杷葉丸以枇杷葉為主要成分,其原因如下:
- 清肺止咳: 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其含有苦杏仁苷、蘋果酸等成分,能抑制呼吸道炎症,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 潤肺止渴: 枇杷葉還具潤肺止渴的功效,能滋潤肺燥,緩解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促進免疫力,有助於抵抗病毒感染。
枇杷葉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肺:山藥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氣、滋陰潤肺的功效。枇杷葉性涼,擅長清肺止咳,但容易耗損脾氣。山藥的加入可以起到補脾益氣的作用,避免脾氣受損,同時也增強肺氣,協同枇杷葉更好地發揮止咳化痰的效果。
- 滋陰潤燥:枇杷葉丸常用於治療燥咳、痰少咽乾等症,而山藥滋陰潤燥,可以緩解燥咳引起的咽喉幹癢,潤肺止咳,使療效更加全面。
枇杷葉丸方劑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滋陰潤肺,輔助枇杷葉清肺止咳:枇杷葉善於清肺止咳,但性偏寒涼,易傷脾胃。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精明目的功效,能緩解枇杷葉的寒性,協調藥性,使清肺止咳效果更佳。
二、 增強體質,助緩咳嗽:枸杞子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改善體質,有利於抵抗病邪入侵,從而緩解咳嗽症狀。
枇杷葉丸方劑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斂肺止咳: 山茱萸味酸性溫,具有收斂固澀之效,能斂肺止咳,與枇杷葉的止咳化痰功效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 滋陰補腎: 山茱萸能滋補肝腎,對於因腎虛引起的肺燥咳嗽,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枇杷葉丸方劑中加入山茱萸,不僅能增強止咳化痰的效果,更能滋陰補腎,改善肺部虛弱狀態,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枇杷葉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降逆:枇杷葉性涼,善於清肺止咳,但其寒涼之性容易引起胃寒,而吳茱萸性溫,可溫中和胃,降逆止嘔,與枇杷葉相配,可避免其寒涼之性傷及脾胃,並增強其止咳平喘之效。
- 溫肺散寒:吳茱萸辛溫,具有溫肺散寒的作用,可以與枇杷葉共同作用,溫肺化痰,對於寒性咳嗽、痰多清稀者,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枇杷葉丸中加入吳茱萸,既能和胃降逆,又能溫肺散寒,使藥效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枇杷葉丸之傳統功效主治為婦女血崩、月經週期紊亂(或前或後),以及不孕之症。此方針對氣血失調、衝任不固所致之崩漏及經期異常,推測其機理在於「調補肝腎、斂血固衝」,兼有潤肺化痰之效。
一、組成分析與配伍邏輯
枇杷葉(蜜炙):
為君藥,量重用至二斤。蜜炙後潤肺化痰,兼能降氣。《本草綱目》言其「治肺胃之病」,而肺主氣,氣降則血攝,間接緩解血熱妄行之崩漏。山藥:
補脾益腎,固攝下焦。與枇杷葉配伍,一降一斂,調理中焦與下焦氣機,助統血歸經。枸杞子:
雖原方無載劑量,然其性平,滋補肝腎、益精養血,與山茱萸同用,強化補肝腎之功,改善衝任虛損。山茱萸(去核):
酸澀微溫,補肝腎、固衝任,《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心下邪氣,逐寒濕痹」,能收斂元氣,治崩漏帶下。吳茱萸:
少量(一兩)入藥,辛熱散寒,溫肝降逆。可佐治下焦虛寒或肝鬱氣逆之血不歸經,與枇杷葉之降氣相呼應。
二、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肺、肝、脾、腎同調」為核心:
- 肺氣降則血攝:枇杷葉降肺胃之氣,氣降則血不下溢。
- 肝腎同補固衝任:山茱萸、枸杞子填精固本,吳茱萸疏肝溫下,調節衝任二脈。
- 健脾以資化源:山藥補脾,助氣血生化,間接固攝血液。
三、可能功效延伸
除主治血崩外,或可推論:
- 痰濕兼虛證:枇杷葉蜜炙後潤燥,適合血崩伴見陰虛肺燥痰咳者。
- 寒熱錯雜:吳茱萸之溫配枇杷葉之涼,可調理上熱下寒或寒熱兼雜之體質。
此方組方嚴謹,標本兼顧,然須辨證明確,非所有崩漏均適用,尤以肝腎虧虛、衝任不固為關鍵病機者為宜。
傳統服藥法
枇杷葉2斤(蜜炙),山藥1斤,枸杞子,山茱萸(去核)半斤,吳茱萸1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80丸,清米湯送下。
方中枸杞子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枇杷葉丸,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枇杷葉2斤(蜜炙),山藥1斤,枸杞子,山茱萸(去核)半斤,吳茱萸1兩。 主治:婦人血崩,經事失期,或前或後,不育。
枇杷葉丸,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枇杷葉(去毛刺)8兩,黃芩(酒炒)4兩,甘草1兩,天花粉4兩。 主治:肺風粉刺、鼻渣,初起紅色,久則肉匏發腫者。
枇杷葉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 組成:枇杷葉(去毛,炙)1兩半,杏仁(漿水浸1宿,去皮尖雙仁,炒)1兩半,半夏(漿水浸1宿,炒)1兩半,丁香大者1分,木香1分,皂莢肥長1尺者1挺(去皮,酥炙)。 主治:肺風面上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