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枇杷葉丸以枇杷葉為主要成分,其原因如下:
- 清肺止咳: 枇杷葉性涼,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其含有苦杏仁苷、蘋果酸等成分,能抑制呼吸道炎症,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 潤肺止渴: 枇杷葉還具潤肺止渴的功效,能滋潤肺燥,緩解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促進免疫力,有助於抵抗病毒感染。
枇杷葉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肺:山藥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氣、滋陰潤肺的功效。枇杷葉性涼,擅長清肺止咳,但容易耗損脾氣。山藥的加入可以起到補脾益氣的作用,避免脾氣受損,同時也增強肺氣,協同枇杷葉更好地發揮止咳化痰的效果。
- 滋陰潤燥:枇杷葉丸常用於治療燥咳、痰少咽乾等症,而山藥滋陰潤燥,可以緩解燥咳引起的咽喉幹癢,潤肺止咳,使療效更加全面。
枇杷葉丸方劑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滋陰潤肺,輔助枇杷葉清肺止咳:枇杷葉善於清肺止咳,但性偏寒涼,易傷脾胃。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精明目的功效,能緩解枇杷葉的寒性,協調藥性,使清肺止咳效果更佳。
二、 增強體質,助緩咳嗽:枸杞子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改善體質,有利於抵抗病邪入侵,從而緩解咳嗽症狀。
枇杷葉丸方劑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斂肺止咳: 山茱萸味酸性溫,具有收斂固澀之效,能斂肺止咳,與枇杷葉的止咳化痰功效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 滋陰補腎: 山茱萸能滋補肝腎,對於因腎虛引起的肺燥咳嗽,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枇杷葉丸方劑中加入山茱萸,不僅能增強止咳化痰的效果,更能滋陰補腎,改善肺部虛弱狀態,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枇杷葉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降逆:枇杷葉性涼,善於清肺止咳,但其寒涼之性容易引起胃寒,而吳茱萸性溫,可溫中和胃,降逆止嘔,與枇杷葉相配,可避免其寒涼之性傷及脾胃,並增強其止咳平喘之效。
- 溫肺散寒:吳茱萸辛溫,具有溫肺散寒的作用,可以與枇杷葉共同作用,溫肺化痰,對於寒性咳嗽、痰多清稀者,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枇杷葉丸中加入吳茱萸,既能和胃降逆,又能溫肺散寒,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枇杷葉丸主治功效分析
枇杷葉丸作為一款經典的中藥方劑,其主治功效在歷代醫家著作中均有記載,主要圍繞兩個核心方向:一為治療肺經血熱引起的皮膚疾患,二為調經止血、助孕。以下將從古籍記載及藥理分析兩方面進行闡述。
一、針對肺經血熱之皮膚疾患
- 病機: 諸多醫家如林佩琴、陳實功、沈金鰲等皆指出,鼻端紅腫、粉刺、肺風瘡等皮膚問題,其病機皆源於“血熱鬱於肺”或“血熱滯而不散”。因肺主皮毛,肺經熱盛,導致血熱上壅,發於顏面鼻部,形成紅腫、丘疹、膿皰等症狀。
- 功效: 枇杷葉丸針對此類病機,主要通過以下途徑發揮療效:
- 清肺瀉熱: 方中主藥枇杷葉,性味苦平,具有清肺止咳、和胃降逆之功。《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治肺熱咳逆,鼻涕”。此藥可直接清除肺經熱邪,是治療肺經血熱的關鍵。
- 清熱解毒: 根據《類證治裁》及《雜病源流犀燭》等記載,枇杷葉丸亦有黃芩、花粉等清熱解毒之藥,可輔助清除血熱,消腫散結。
- 活血化瘀: 部分醫家認為,血熱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血瘀。雖枇杷葉丸本身並非活血化瘀之峻藥,但通過清熱散結,亦能改善氣血運行,促進病竈消退。
二、針對婦科疾病
- 病機: 《醫學入門》、《扶壽精方》等明確指出,枇杷葉丸可用於治療“婦人血崩,經事失期,或前或後,能令有子”。其病機或可理解為衝任不固,氣血失調,導致月經紊亂、崩漏不止。
- 功效: 枇杷葉丸針對婦科問題,其組方有以下考量:
- 補腎益精: 方中山藥、枸杞子、山茱萸皆為補腎之品,其中山藥健脾補虛,固腎養陰;枸杞子滋肝補腎,明目養血;山茱萸益腎固精,調經止帶。這些藥物可以補益腎精,充盈氣血,從根本上改善婦科問題。
- 溫經散寒: 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凝滯導致的經期紊亂、崩漏等症,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之功。
- 調理氣血: 本方通過補益腎精,調和氣血,可以使月經恢復正常,並改善因氣血失調導致的不孕不育。
綜合分析
綜合而言,枇杷葉丸的功效,在於其組方配伍,針對不同病機,皆有兼顧。對於肺經血熱導致的皮膚問題,其以清肺瀉熱為主要方向,同時兼顧解毒活血;對於婦科疾病,則以補腎益精、溫經散寒為主要方向,兼顧調經止血。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古代醫書對此方多有肯定,但其療效仍需根據個人體質、病情辨證使用。
總結
枇杷葉丸通過枇杷葉的清肺瀉熱,配伍山藥、枸杞子、山茱萸的補益腎精,以及吳茱萸的溫經散寒,使得此方既能治療肺經血熱引發的皮膚疾患,又能調治婦科相關問題。此方之妙,在於其能針對病機,多方面兼顧,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枇杷葉2斤(蜜炙),山藥1斤,枸杞子,山茱萸(去核)半斤,吳茱萸1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80丸,清米湯送下。
方中枸杞子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枇杷葉丸,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枇杷葉2斤(蜜炙),山藥1斤,枸杞子,山茱萸(去核)半斤,吳茱萸1兩。 主治:婦人血崩,經事失期,或前或後,不育。
枇杷葉丸,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枇杷葉(去毛刺)8兩,黃芩(酒炒)4兩,甘草1兩,天花粉4兩。 主治:肺風粉刺、鼻渣,初起紅色,久則肉匏發腫者。
枇杷葉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 組成:枇杷葉(去毛,炙)1兩半,杏仁(漿水浸1宿,去皮尖雙仁,炒)1兩半,半夏(漿水浸1宿,炒)1兩半,丁香大者1分,木香1分,皂莢肥長1尺者1挺(去皮,酥炙)。 主治:肺風面上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