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霜膏

PI SHUA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2.6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大腸經 17%
胃經 13%
腎經 13%
肺經 8%
心經 8%
肝經 8%
小腸經 4%
膀胱經 4%
膽經 4%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砒霜膏是一種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砒霜,學名為三氧化二砷,具有一定的毒性。在中醫理論中,砒霜被認為擁有解毒、消腫和止痛的作用。在某些情況下,砒霜可以用於治療特定的疾病,如某些皮膚病、腫瘤和其他慢性病症。其機制主要是通過調節免疫系統,促進體內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治療效果。然而,砒霜的使用需謹慎,因為其毒性較大,劑量不當可能導致嚴重的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砒霜膏的使用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和有效。中醫在使用砒霜時,往往會將其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以減少其毒性並提高療效,展現出中醫辯證施治的特點。總之,砒霜膏的組成中包含砒霜,是基於其特定的藥理作用,但使用時必須謹慎對待。

砒霜膏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風濕和疼痛等症狀。這種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具有強烈的溫陽效果,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消除體內的寒氣。附子源於烏頭科植物的根部,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能夠有效增強藥效。中醫認為,風濕病的發作往往與體內寒氣累積有關,附子的溫熱特性可以幫助改善這種情況,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感。

此外,附子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使整個方劑的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在砒霜膏中,附子不僅起到解寒的作用,還能提升人體的免疫力,加速康復過程。然而,由於附子的毒性,使用時必須謹慎,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綜合來看,附子的加入使得砒霜膏在治療風濕痛方面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砒霜膏是一種源自中醫的外用藥膏,其組成中包含苦參,這主要是因為苦參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苦參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能夠有效地對抗感染及炎症,這對於砒霜膏的療效有顯著的幫助。砒霜本身作為一種強效的毒素,其應用必須謹慎,因此需要其他藥材來平衡和增強其療效。苦參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同時減輕藥物對皮膚的刺激性,降低副作用,保護皮膚。此方劑的配伍設計旨在發揮藥材間的協同作用,使之在治療皮膚疾病、清除病竈方面更加有效。因此,苦參的加入不僅提升了砒霜膏的安全性,還增強了整體的治療效果,使其成為中醫藥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砒霜膏是一種具有解毒、消腫作用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硫磺,這是因為硫磺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潤肺和促進血液循環的特性。在中醫理論中,硫磺被視為一種能夠驅寒排毒的藥材,能夠幫助調理身體內部的代謝。砒霜本身性寒,含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時需要謹慎,硫磺的加入可以適度調和砒霜的特性,使其更為溫和,減少對身體的刺激。此外,硫磺還具備消炎和抗菌的作用,能夠增強砒霜膏的療效,促進皮膚創面的癒合。因此,在砒霜膏的方劑組成中,硫磺的存在不僅提高了方劑的功效,還能更好地平衡藥性,提升療效,最終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臨牀應用上,這樣的搭配被廣泛採用,受到醫師的認可。

砒霜膏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黏合作用: 蜂蠟具有良好的黏合性,可以將其他藥材緊密結合,形成膏狀,方便外敷使用。同時,蜂蠟可以防止藥物散失,延長藥效。
  2. 保護作用: 蜂蠟可以形成一層薄膜,保護皮膚免受外界刺激,例如風寒濕邪的侵襲,減輕藥物對皮膚的刺激,提高藥物吸收率,促進傷口癒合。

主治功效


砒霜膏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太平聖惠方》記載,砒霜膏方劑主治「久惡瘡」。此方劑成分包含砒霜、附子、苦參、硫磺、蜂蠟等,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殺蟲解毒,消癥散結:

方中砒霜為劇毒之物,其「劇毒殺蟲,清熱解毒,消癥散結」的功效為方劑的核心。久惡瘡多因蟲毒積聚,邪毒瘀滯所致,砒霜的毒性可直接殺滅致病蟲類,並清除積聚的毒邪,達到消腫散結之效。此處的「殺蟲」不僅指寄生蟲,也包含廣義上的致病菌或病毒等病原體。

二、溫經通絡,活血化瘀:

附子溫腎壯陽,散寒止痛,回陽救逆,能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久惡瘡常伴有寒邪凝滯,氣血瘀阻,附子可以溫散寒邪,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瘡瘍的癒合。硫磺亦有溫通經脈的作用,與附子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藥力滲透至病竈。

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苦參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利尿消腫的功效。它能清除瘡瘍周圍的濕熱之邪,防止濕熱蘊結加重病情。其殺蟲止癢的作用也與砒霜協同,加強殺滅病原體及緩解瘙癢症狀的效果。

四、潤燥護膚,促進癒合:

蜂蠟具有潤燥止痛,護膚養顏,消炎止血的功效。它可以滋潤瘡瘍部位乾燥的皮膚,減輕疼痛,並保護創面,促進傷口癒合。蜂蠟的加入,也使藥膏更容易塗抹和敷貼,提高藥物在患處的黏附性,延長藥效作用時間。

五、方劑整體作用機理推測:

綜上所述,砒霜膏方劑通過砒霜的毒性殺蟲解毒,附子、硫磺的溫經通絡,苦參的清熱燥濕,以及蜂蠟的潤燥護膚,多角度、多層面地作用於久惡瘡,達到殺蟲解毒、消腫散結、促進癒合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方中各藥材的配伍比例及炮製方法至關重要,才能發揮最佳的治療效果,並儘可能降低砒霜的毒副作用。 《太平聖惠方》中所述的製備方法(以清油熬製,加入松脂、鉛丹、亂髮、緋帛灰、麒麟竭等),也暗示著古人對藥物毒性控制和劑型設計的考量,旨在減輕砒霜的毒性,並增強藥膏的黏附性和滲透性。

總而言之,砒霜膏方劑的治療機理是多成分協同作用的結果,其針對「久惡瘡」的治療策略,體現了古代醫師對疾病病因病機的理解以及精湛的藥物配伍技藝。 但需強調,此方劑因含有劇毒成分砒霜,其使用需極為謹慎,非專業人士切勿自行使用。

傳統服藥法


砒霜1分(細研),附子1分(末),苦參1分(末),硫黃1分(細研),黃蠟1分。
用麻油二兩煎,油熟下蠟,次下藥末,和令勻成膏。
每用先以蒴藋、柳枝煎湯洗瘡,拭乾塗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砒霜膏有劇毒,使用時一定要遵醫囑。

相同名稱方劑


砒霜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砒霜1分(細研),附子1分(末),苦參1分(末),硫黃1分(細研),黃蠟1分。 主治:久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