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草飲

HAO CAO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膽經 17%
肺經 12%
腎經 12%
心經 12%
胃經 7%
心包經 4%
膀胱經 3%
脾經 3%
肝經
膽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心包經
膀胱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蒿草飲中包含青蒿,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暑: 青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暑、涼血止血之功效。蒿草飲多用於暑熱症候,如中暑、發熱、口渴等,青蒿可有效清熱解暑,緩解症狀。
  2. 疏風散熱: 青蒿還具有疏散風熱之效,對於因風熱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也有療效。蒿草飲中加入青蒿,有助於疏解風熱,改善患者體表症狀。

蒿草飲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玄參性寒,味甘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蒿草飲本身以清熱解毒為主,加入玄參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對熱毒壅盛所致的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有更顯著的療效。
  2. 滋陰潤燥:玄參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因熱毒消耗津液而引起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蒿草飲中加入玄參,可平衡清熱之性,避免過於寒涼,同時滋養陰津,使治療更全面。

蒿草飲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蒿草飲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生地黃可以清熱涼血,降火解毒,緩解熱毒對機體的損傷。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補益精血。蒿草飲中可能包含其他燥熱的藥物,生地黃可以起到滋陰潤燥的作用,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蒿草飲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絡止痛:蒿草飲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川芎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能與蒿草等藥物相輔相成,加強散寒止痛的效果。
  2. 引藥上行,開竅醒神: 川芎入足厥陰肝經,能引藥上行,開通經絡,促進藥力直達頭部,改善頭昏腦脹、鼻塞流涕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蒿草飲中包含夏枯草,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1. 清熱解毒:夏枯草性寒,味苦,歸肝、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散結消腫的功效,可清熱解毒,消散肝火,治療因肝火上炎導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蒿草飲中加入夏枯草,可增強其清熱解毒的作用,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疾病。
  2. 疏肝利膽:夏枯草能疏肝利膽,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肝臟排毒。蒿草飲中加入夏枯草,可配合其他藥物,疏肝利膽,改善肝膽功能,治療因肝膽濕熱引起的黃疸、腹痛等症狀。

蒿草飲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蒿草飲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風疹等症,細辛可以溫散寒邪,止癢止痛,有助於改善皮膚症狀。
  2. 配合蒿草,增強功效:蒿草性涼,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止痛的功效。細辛的溫性可以中和蒿草的寒性,避免寒涼過度,同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蒿草的止癢效果。

細辛與蒿草相配合,可以起到溫散寒邪、止癢止痛的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蒿草飲中加入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蔓荊子味辛、性微寒,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蒿草飲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而蔓荊子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提升療效。
  2. 通竅止痛,改善眩暈: 蔓荊子入肝經,能通經絡、疏風止痛,對於風熱上擾所致的眩暈頭昏也有較好的改善作用。蒿草飲中的其他藥材如柴胡、葛根等,也具有疏風解表、止痛功效,與蔓荊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蒿草飲」,主要成分是青蒿、玄參、生地黃、川芎、夏枯草、細辛、蔓荊子。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蔓荊子具有發汗解表、散風熱、活絡止痛、清肝明目的功效。

青蒿為中藥中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治瘧疾、解毒、清熱解毒、驅蟲殺蟲等功效。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夏枯草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瀉火、強筋骨、散結、清肝明目、補血養肝、清熱解毒之功效。

玄參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中藥方劑「蒿草飲」的主治功效是耳鬢處生瘡。

傳統服藥法


青蒿1兩,玄參1兩,生地1兩,川芎1兩,夏枯草1兩,細辛1錢,蔓荊子1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蒿草飲性寒,體質虛寒者慎用。
  2. 蒿草飲不宜長期服用。
  3. 服用蒿草飲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蒿草飲, 出處:《洞天奧旨》卷五。 組成:青蒿1兩,玄參1兩,生地1兩,川芎1兩,夏枯草1兩,細辛1錢,蔓荊子1錢。 主治:鬢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