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膜丸

退膜丸

TUI M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肺經 15%
胃經 13%
心經 10%
膽經 10%
腎經 9%
大腸經 8%
脾經 5%
膀胱經 5%
三焦經 2%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大腸經
脾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退膜丸中含有熊膽,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熊膽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積聚於體內的熱毒,幫助退膜。
  2. 活血化瘀: 熊膽亦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有利於加速膜的吸收和消退。

然而,近年來隨著動物保護意識的提升,以及熊膽來源的倫理爭議,使用熊膽的藥方正逐漸被替代。因此,若需使用退膜丸,應諮詢專業醫師,選擇以其他藥材替代熊膽的配方,以確保藥效和動物福祉。

退膜丸中加入豬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豬膽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如瘡瘍腫毒、皮膚濕疹等。

二、化瘀散結:豬膽能促進血液循環,化瘀散結,對於因瘀血阻滯引起的腫塊、積聚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退膜丸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而豬膽的清熱解毒、化瘀散結功效有助於促進病竈消退,恢復皮膚健康。

退膜丸中包含牽牛子,主要是利用其瀉下通便的功效,以達到清除腸道積聚的宿便、毒素,進而促進腸蠕動,幫助排出積聚在體內無法代謝的物質,達到改善皮膚病症的目的。牽牛子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夠促進腸道蠕動,並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治療皮膚病症,例如濕疹、蕁麻疹等,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退膜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退膜丸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血瘀阻滯導致的瘡瘍腫痛、皮膚病等,黃連可清熱解毒,抑制炎症,促進創面癒合。
  2. 抑菌止癢:黃連對多種細菌、真菌有抑制作用,可有效控制感染,減輕瘙癢等症狀。退膜丸治療的皮膚病,往往伴隨感染,黃連的抑菌作用可幫助控制感染,促進病症的恢復。

退膜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性寒,味苦,歸心、肺、胃經。其清熱瀉火之功,能有效清除體內熱邪,並抑制炎症反應,對治療因熱毒內蘊而導致的膜狀物生成具有顯著作用。此外,梔子還具備涼血解毒之效,有助於緩解因熱毒入侵而引發的皮膚紅腫、疼痛等症狀,進一步促進膜狀物脫落。

總而言之,退膜丸中加入梔子,正是利用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藥性,達到消除熱毒、促進膜狀物脫落的治療目的。

退膜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肺部疾病及相關的咳嗽症狀,其組成中包含了車前子。車前子具有清熱利尿、潤肺止咳的效果,能有效幫助消除體內的濕熱,以及促進腎臟的排尿功能。在退膜丸的應用中,車前子能夠緩解咳嗽所帶來的不適,並有助於改善肺部的炎症在現代的臨牀研究中,車前子被認為是能夠增強免疫力和抗氧化的草藥,對呼吸系統的保護作用也愈加受到重視。此外,車前子的成分如甙類和多酚化合物具有消炎和抗過敏的特性,這使得退膜丸在治療過敏性咳嗽及支氣管炎等狀況時,能更為有效。總之,車前子在退膜丸中的配伍,不僅提升了方劑的療效,也豐富了其臨牀應用的範圍。

決明子在退膜丸中,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1. 清肝明目: 決明子性涼,味甘苦,入肝經,具有清肝火、降肝氣、明目的功效,可改善眼部炎症、視力模糊等症狀,有助於退膜丸治療眼部疾病。
  2. 通便潤腸: 決明子能潤腸通便,改善便祕,對於因便祕導致的膜性腸炎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配合退膜丸其他藥物,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決明子作為退膜丸的組成成分,通過清肝明目、通便潤腸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眼部疾病及腸道疾病的效果。

退膜丸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其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

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作用。其性溫和,不燥不寒,適合多種體質使用。

對於退膜丸所治療的病症,如腎虛、肝氣不足等,枸杞子可以起到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緩解症狀的作用,同時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恢復。

退膜丸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藥性、調和諸藥: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補脾益氣、解毒生津等功效。退膜丸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烈的藥材,加入甘草可減輕藥性對人體的刺激,使藥效更溫和。
  2. 保護脾胃、增強療效: 藥物需經過脾胃消化吸收才能發揮功效,而甘草能健脾益氣,保護脾胃,促進藥物的吸收利用,進而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退膜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退膜丸主要針對眼部因陽氣上炎、血脈貫衝所引發的各種熱性眼疾,其主治症狀包括:

  • 目赤腫痛:眼睛紅腫熱痛
  • 瞼眥生瘡:眼瞼或眼角生瘡潰爛
  • 暴生丁翳:突然出現的角膜炎症或新生血管
  • 漸染睛輪:病變逐漸擴散至整個眼球
  • 視物羞澀:畏光、視物不適
  • 緊急難開:眼睛因炎症難以睜開

此方主要適用於中醫所謂「肝火上炎」、「風熱壅盛」型的急慢性眼病,特別是具有明顯熱象者。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解析

  1. 熊膽(半兩)

    • 性寒味苦,歸肝膽心經
    • 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明目退翳
    • 針對眼睛紅腫熱痛、翳膜遮睛等症狀
  2. 牛膽汁(1合)、豬膽汁(5枚)

    • 二者皆苦寒,具清熱瀉火之功
    • 膽汁類藥材能引藥入肝膽經
    • 協助清肝明目、解毒消腫
  3. 牽牛子(1兩,炒)

    • 瀉下通便、逐水消腫
    • 可能用於通過瀉下引火下行
    • 炒製降低其峻烈之性
  4. 黃連(1兩)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清心胃之火,防止火熱上炎於目
  5. 梔子仁(1兩)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協助清除三焦火熱
  6. 車前子(半兩)

    • 利水通淋、清肝明目
    • 導熱下行,分消火勢
  7. 決明子(半兩,炒)

    • 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 專治目赤腫痛、羞明多淚
  8. 枸杞(半兩)

    • 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 在清熱同時保護肝腎陰精
  9. 甘草(1兩,炙)

    • 調和諸藥、緩和藥性
    • 緩解苦寒藥對腸胃的刺激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瀉火為主

    • 方中重用熊膽、牛膽、豬膽等苦寒之品,集中清瀉肝膽火熱
    • 針對"陽氣炎上"的主要病機,直折火勢
  2. 多途徑引熱下行

    • 通過牽牛子瀉下、車前子利水使火熱從二便排出
    • 體現"給邪以出路"的治療原則
  3. 專藥專攻眼疾

    • 決明子、車前子、枸杞等均有明確明目功效
    • 形成針對眼部的靶向治療
  4. 標本兼顧

    • 在大隊清熱藥中佐以枸杞滋養肝腎
    • 在瀉火同時防止耗傷陰液
  5. 外用與內服結合效應

    • 儘管是內服丸劑,但荊芥湯送服可能加強疏風散熱效果
    • 體現中醫內外同治的思路

可能的功效推論

根據方劑組成分析,退膜丸可能具有以下治療機制:

  1. 抗炎作用:熊膽、膽汁、黃連等所含成分能抑制眼部炎症反應
  2. 解熱鎮痛:減輕眼部的紅腫熱痛症狀
  3. 改善微循環:通過清熱涼血改善眼部充血狀況
  4. 促進組織修復:對於角膜損傷和翳膜形成可能有修復作用
  5. 調節免疫:抑制過度的免疫反應導致的眼表損傷

此方體現了中醫治療眼病"清肝瀉火"與"明目退翳"相結合的思路,通過多靶點、多途徑綜合調節眼部病理狀態。

傳統服藥法


熊膽半兩(研),牛膽汁1合,豬膽5枚(取汁),牽牛子1兩(炒),黃連(去須)1兩,梔子仁1兩,車前子半兩,決明子半兩(炒),枸杞半兩,甘草1兩(炙)。
上除牛膽、豬膽汁外,同為末,用二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後荊芥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退膜丸具有清熱明目、退膜散翳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退膜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結膜炎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退膜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一。 組成:熊膽半兩(研),牛膽汁1合,豬膽5枚(取汁),牽牛子1兩(炒),黃連(去須)1兩,梔子仁1兩,車前子半兩,決明子半兩(炒),枸杞半兩,甘草1兩(炙)。 主治:陽氣炎上,血脈貫衝,目赤腫痛,瞼眥生瘡,暴生丁翳,漸染睛輪,視物羞澀,緊急難開。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