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大特性:
1. 清熱解毒: 冰片性涼,味辛,能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尤其善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
2. 開竅醒神: 冰片芳香走竄,能開竅醒神,對神昏、癲癇、中風昏迷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在許多治療熱毒、神昏等病症的方劑中,常加入冰片以增強其清熱解毒、開竅醒神的功效。
中藥方劑中,若含有「人中白」,多半是針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問題。
人中白為白附子的別名,性溫,味辛,有燥濕健脾、消積化痰的功效。其入脾經,能溫脾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同時,亦可燥濕化痰,改善因濕濁阻滯所致的消化不良。
因此,若方劑中出現人中白,通常是針對脾胃虛弱,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症狀。
中藥方劑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瀉、止血生肌的功效。
收斂止瀉: 五倍子性寒澀,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適用於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
止血生肌: 五倍子富含單寧酸,具有強烈的收斂作用,能止血生肌,可用於外傷出血、潰瘍久不癒合等。
因此,中藥方劑中加入五倍子,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以發揮其收斂止瀉、止血生肌等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非疳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葡萄疫」,屬中醫外科病症,其特徵為邪毒內蘊攻胃,導致牙龈腐爛、口臭出血,臨床表現類似牙疳,但伴隨青紫斑點(色反淡)。此證久病易致氣血耗傷,形體虛羸。方中強調「清熱止疼,去臭穢」,顯示其核心作用在於清解熱毒、斂瘡止痛,並改善口腔腐敗穢濁之氣,間接調護胃脾,防邪毒深陷。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冰片(4分)
- 性辛涼,入心、脾、肺經,傳統用於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 外用能透皮散鬱火,緩解牙龈腫痛,其芳香之性可辟穢化濁,直接改善口臭。
人中白(煅,1兩)
- 為人尿自然沉澱物,煅後去其穢氣,存其清熱涼血之性。
- 擅降火消瘀,主治口瘡、牙疳出血,尤其針對熱毒上攻之口腔糜爛,能止血斂瘡。
五倍子(炒茶褐色,1兩)
- 炒製存性,增強其收澀之效,入肺、胃、大腸經。
- 功能收斂潰瘍、殺蟲止癢,對腐爛黏膜有直接保護作用,減少滲出並促進癒合。
配伍思路:
- 清熱與收斂並行:冰片清透熱毒,人中白涼血降火,五倍子固斂創面,三者協同,既除病因(熱毒),又治標症(糜爛、出血)。
- 局部與整體兼顧:外用直接作用患處,內服「胃脾湯」調理中焦,符合中醫「外治內調」原則,防邪毒進一步內侵耗傷正氣。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透過局部用藥,清熱解毒以阻斷邪毒蔓延,收澀生肌以修復口腔損傷。冰片之辛散助藥力滲透,人中白與五倍子則協同形成「清-斂」合力,尤其針對熱毒挾濕腐蝕黏膜之病機,能迅速改善腐臭、出血等症狀,為後續脾胃調理奠定基礎。
傳統服藥法
冰片4分,人中白(煅去臭氣,存性)1兩,五倍子(炒茶褐色,存性)1兩。
清熱止疼,去臭穢。
上為細末。
先用米泔水漱口,後用此藥擦患處,內服胃脾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非疳散, 出處:《金鑑》卷七十六。 組成:冰片4分,人中白(煅去臭氣,存性)1兩,五倍子(炒茶褐色,存性)1兩。 主治:清熱止疼,去臭穢。主治:葡萄疫。邪毒攻胃,牙齦腐爛,口臭出血,形類牙疳,而青紫斑點色反淡,久則令人虛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