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氣丸
GAN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8-26
方劑組成解釋
感氣丸中加入附子,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扶正祛邪: 感氣丸主治外感風寒,導致的咳嗽、氣喘、鼻塞等症狀。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的功效。其溫陽散寒之力,可驅散外感寒邪,並溫煦脾腎陽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感氣丸中其他藥物如麻黃、桂枝、杏仁等,也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附子的加入,不僅可以溫陽散寒,更能促進其他藥物的發揮,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感氣丸中添加輕粉,主要是因為輕粉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一、清熱解毒:輕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因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對於感氣丸治療風熱感冒具有重要作用。
二、燥濕止癢:輕粉兼具燥濕止癢之功,可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感氣丸若因濕熱之氣加重,輕粉可以起到祛濕止癢的作用,緩解病患的不適。
總之,輕粉在感氣丸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夠有效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幫助治療風熱感冒引發的諸多不適。
感氣丸中加入瓜蒂,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利咽止咳的功效。
瓜蒂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咳、化痰止喘的功效。在感氣丸中,瓜蒂可配合其他藥材,清熱解毒,緩解感冒初期所致的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並能有效化解痰液,利於呼吸道通暢。
此外,瓜蒂還有利尿消腫之效,可輔助其他藥材,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進一步緩解感冒症狀。
感氣丸中添加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 開竅醒神,通竅止痛: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通竅止痛之效。感氣丸主治感受風寒之邪,出現鼻塞、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麝香可通過開竅醒神,使患者神志清醒,並通利鼻竅,緩解頭痛症狀。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麝香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對於感受風寒之邪引起的疼痛,麝香可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
總之,麝香在感氣丸中發揮開竅醒神、通竅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感受風寒之邪所致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感氣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驚疳」,乃古代兒科常見病證,多因小兒脾胃虛弱、痰熱內生,或外受驚嚇,導致肝風內動、痰蒙心神,臨床可見抽搐、煩躁、食積消瘦、腹脹青筋等表現。方中諸藥協力,旨在豁痰開竅、鎮驚熄風、攻逐積滯,屬「標急治標」之峻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附子(炮製)
- 性味辛熱,通行十二經,能溫陽散寒、回陽救逆。此處炮用減其毒性,取其「溫通」之性,推動氣血運行,助痰濁消散,並防他藥過於寒涼傷陽。
膩粉(輕粉)
- 為汞製化合物,性寒有毒,具強力攻逐痰積、殺蟲消疳之效。古方常用於痰涎壅盛、蟲積腹痛之證,與瓜蒂協同峻瀉痰濕。
瓜蒂
- 苦寒湧吐,善祛膈上痰涎,通過刺激嘔吐反射排出痰濁,與膩粉共成「上吐下瀉」之勢,快速清除體內痰熱積滯,乃「驚疳痰盛」之關鍵配伍。
麝香
- 芳香走竄,開竅醒神,活血通絡。其性銳烈,能直透心神,解驚風閉阻之症,兼引諸藥直達病所。
輔料設計
- 豬膽汁:苦寒清熱,潤燥通便,助解痰熱內結,兼為賦形劑。
- 丹砂為衣:朱砂鎮心安神,增強鎮驚之效,亦防腐。
- 黃土壁掛製:可能取其「土氣」安中和胃,或為傳統炮製法以去燥性。
整體方義
此方以「湧吐痰涎+瀉下積滯」為核心,結合麝香開竅、附子溫通,形成「急攻痰熱」之勢。適用於驚疳實證,痰熱膠結、蒙蔽清竅者。其設計體現「通則不驚」之理,通過排出病理產物(痰、積),使氣機復暢,驚風自平。然因含劇毒成分(膩粉、瓜蒂),須嚴格掌握劑量與適應症。
註:此方為古代特定環境下的產物,用藥思路反映當時對「驚疳」的病理認知,現代臨床應慎重辨證,不可盲目套用。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為末)1大錢匕,膩粉2錢匕,瓜蒂(為末)27枚,麝香(當門子)1枚。
上除麝香、膩粉外為末,用豶豬膽汁調勻,入麝香在內,以豬膽皮盛,線掛於黃土壁上,逐日未洗面時,先以漱口水反復噴七日,卻取藥再研細,以豬膽汁為丸,如麻子大,丹砂為衣。
每服5-7丸,量兒加減,空心、夜臥溫熟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禁用。
相同名稱方劑
感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爲末)1大錢匕,膩粉2錢匕,瓜蒂(爲末)27枚,麝香(當門子)1枚。 主治:小兒驚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