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桃丸

乾桃丸

QIAN T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腎經 23%
心經 13%
胃經 9%
肺經 9%
肝經 9%
大腸經 9%
脾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乾桃丸中加入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益氣: 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補腎益氣、活血通絡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可加強補腎固精、滋陰養血的效果,對於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調和藥性: 乾桃丸中可能含有較燥熱的藥材,黑豆的性平味甘,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解燥熱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巴豆在中藥方劑[乾桃丸]中的作用是通便和排毒。巴豆具有很強的通腸作用,能夠促使腸道蠕動,排除體內的毒素。該方劑中加入巴豆,可以幫助清理體內的積滯,改善便秘和毒素堆積問題,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桃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鬼瘧」,為古代對瘧疾的一種特殊稱謂,多指發作無時、寒熱往來如祟邪作祟之病症。此類疾患在傳統醫學中常歸因於「瘧邪」或「鬼魅之氣」侵襲,臨床以反覆寒戰、高熱、汗出為特徵。乾桃丸以「丹砂為衣」,取其鎮怯安神、驅邪避穢之意,符合古人對「鬼瘧」屬陰邪為患的認知。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樹上自乾桃子(2-7枚)

    • 桃子(尤以乾品)在《神農本草經》中謂能「殺百鬼精物」,此說法雖具神祕色彩,實則反映其活血散瘀、驅除瘴氣的功效。乾桃質輕上行,或可宣發伏邪,調節氣機。
    • 推測作用:或含揮發性成分,助解表透邪;其酸性可能斂陰止汗,緩解瘧疾之耗傷津液。
  2. 黑豆(1兩)

    • 黑豆性甘平,擅解毒利水,《本草綱目》載其可「逐水脹,除胃中熱痹」。於此方中或為佐制巴豆之峻烈,兼顧護胃生津。
    • 推測作用:富含蛋白質與微量元素,調和藥性;其利水之效或助瀉下痰濕,促使瘧邪從二便而解。
  3. 巴豆(7粒,去油)

    • 巴豆為峻下逐藥,去皮心膜並去盡油後毒性稍減,仍保留其「破癥瘕、逐痰癖」之力(《名醫別錄》)。瘧疾日久易生痰瘀,巴豆攻逐沉痼之邪,開通壅滯。
    • 推測作用:刺激腸道蠕動,誘導代謝廢物排出,可能間接調節免疫反應,打破瘧疾寒熱往來之循環。

配伍原理綜論
全方以巴豆為君,攻逐瘧邪宿痰;乾桃子為臣,宣透伏鬱之熱;黑豆為佐使,解毒緩峻。三藥合用,體現「通因通用」之思維,藉瀉下驅邪外出,丹砂衣則強化鎮心安神之效。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瀉濁導滯:巴豆與黑豆協同,促使體內病理產物(如痰濕、熱毒)排泄。
  • 調節氣機:乾桃宣發與巴豆降泄並行,恢復氣血運行,緩解寒熱交作。
  • 心理暗示:丹砂與「鬼瘧」之名相呼應,契合古代巫醫文化,強化患者信心。

結語
乾桃丸體現了古代對瘧疾「邪壅膜原」病機的認識,組方兼顧驅邪與調氣,雖用藥峻烈,但去油製丸與配伍黑豆可緩其毒性。其療效可能來自對代謝與神經系統的綜合調節,然具體機轉仍需進一步考證。

傳統服藥法


樹上自乾桃子2-7枚,黑豆1兩,巴豆7粒(去皮心膜,出盡油)。
上為細末,滴冷水為丸,如梧桐子大,丹砂為衣。
每服1丸,清晨用井花水吞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乾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樹上自乾桃子2-7枚,黑豆1兩,巴豆7粒(去皮心膜,出盡油)。 主治:鬼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