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柿丸

乾柿丸

QIAN SH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6%
肝經 16%
胃經 14%
大腸經 13%
腎經 8%
心經 7%
膀胱經 1%
小腸經 1%
膽經 1%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乾柿丸中添加硇砂,其主要原因在於硇砂的收斂止瀉功效。

硇砂性寒,味鹹,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止瀉痢、止咳化痰。乾柿丸主要用於治療久痢、泄瀉、久咳等症,其中硇砂的作用在於收斂腸胃,固澀止瀉,並輔助止咳化痰。但硇砂屬於劇毒藥物,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配伍或使用。

在中藥方劑「乾柿丸」中加入砒霜,主要是考慮到砒霜的殺蟲解毒、消腫止痛作用。砒霜對於治療瘡癰腫毒、蟲咬傷等症狀有良好療效,但砒霜毒性極強,使用時必須非常小心。

乾柿丸方劑中包含「粉霜」是為了增強止咳化痰的作用。

粉霜為中藥材白附子的炮製品,其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止咳化痰、散寒止痛的功效。白附子毒性較強,需經炮製處理後方可入藥,粉霜的加工方法能減低毒性,並提高止咳化痰的作用。

乾柿丸以止咳化痰為主,加入粉霜能有效增強其止咳化痰的功效,並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乾柿丸中包含乾漆,主要原因在於其止痛、消炎、生肌的作用。

乾漆,又稱漆樹膠,性溫、味苦,入肝經。其具有收斂止痛、生肌止血之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乾柿丸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而乾漆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故加入乾柿丸中。

乾柿丸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潛陽的功效。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其清熱涼血作用可有效緩解熱毒蘊結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等症狀;而滋陰潛陽的作用則可補益陰虛,並鎮壓陽氣過亢,適用於陰虛陽亢導致的盜汗、心煩、失眠等症狀。

因此,乾柿丸中加入鱉甲,可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滋陰潛陽,改善患者症狀的效果。

乾柿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燥濕: 乾柿丸主治脾虛濕熱所致的泄瀉、痢疾等症。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之功效,可有效抑制濕熱之邪,達到止瀉止痢的目的。
  2. 瀉火解毒: 黃連還能瀉心火、解毒,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亦有療效。

乾柿丸中加入旋覆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降氣,止咳化痰:旋覆花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降氣、止咳化痰之效。乾柿丸主治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旋覆花能宣肺開鬱,使痰液易於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和胃降逆,消食止嘔:旋覆花亦可降逆止嘔,和胃消食。乾柿丸中包含柿餅,其性寒涼,易傷脾胃,旋覆花則可溫中和胃,避免柿餅寒涼之性傷及脾胃,達到平衡作用。

乾柿丸中包含三稜,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積化瘀:三稜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功效。乾柿丸中加入三稜,可有效消散瘀血積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達到消食化積、止痛止瀉的效果。
  2. 協同作用:三稜與乾柿丸中其他藥材,如山楂、麥芽等,共同發揮作用,增強藥效。三稜的破血行氣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消食化積、活血化瘀效果。

乾柿丸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之功效。乾柿丸多用於治療燥咳、痰少咽燥等症,杏仁的潤肺作用可助於緩解肺燥,止咳化痰,配合其他藥材更能發揮協同作用。
  2. 理氣消積: 杏仁亦有理氣消積之功效,可幫助消化,緩解食積不化、胸悶腹脹等症。乾柿丸中常含有其他健脾消食的藥材,杏仁的加入可與之相輔相成,增強藥效,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乾柿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咳化痰: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柿子性寒,入脾、肺經,有清熱潤肺的作用。兩者配伍,可相互制約,避免寒涼之性過強,又能增強止咳化痰的效果,適用於寒痰咳嗽、胸悶氣短等症狀。
  2. 調和脾胃,增強藥效:乾薑能促進消化,溫暖脾胃,增強柿子的藥效,使其更好地發揮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乾柿丸方劑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潤腸通便: 皁莢性寒,味甘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消積化食的功效。乾柿丸常用於治療便祕、積食等病症,皁莢的加入可增強其潤腸通便的效果,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宿便。

二、解毒消腫: 皁莢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功效,對於因濕熱引起的便祕、腹痛、腫脹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乾柿丸中加入皁莢,可提升其解毒消腫的功效,輔助治療相關症狀。

乾柿丸方劑中含有巴豆,這看似矛盾,實則巧妙。巴豆性峻烈,可瀉下通便,但因其毒性,需嚴格控制使用。而乾柿丸中,巴豆與其他藥材如甘草、枳殼等配合,形成「君臣佐使」的格局。

巴豆為君藥,發揮其瀉下通便之力,但同時也受到甘草等藥材的制約,以減輕其毒性,確保安全。枳殼等佐藥則輔助巴豆,加強其通便效果。因此,乾柿丸中巴豆的加入,是為了發揮其瀉下通便功效,同時又通過其他藥材的配伍,使其毒性得到控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柿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積聚、氣塊、癖瘕」,乃針對有形之病理產物停滯於體內所致。

  • 積聚:泛指氣滯血瘀或痰濁凝結,積於腹中,按之有形,病屬實證。
  • 氣塊:多因氣機鬱結,久而成塊,時聚時散,或固定不移。
  • 癖瘕:為隱伏於脅腹間的結塊,或痛或脹,與痰飲、瘀血相關。

此方以「攻逐消積」為核心,藉峻下逐瘀、化痰破結之力,剋制有形實邪,屬古代「下法」範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峻下逐瘀,開通壅滯

  • 巴豆(醋煮):辛熱大毒,具猛烈瀉下之功,破沉痼冷積,為攻逐積滯之君藥。
  • 乾漆(炒煙盡):破血消癥,善祛日久瘀血,與巴豆協力攻堅。
  • 荊三稜:行氣破血,專消癥瘕痞塊,針對氣滯血瘀之病機。

2. 化痰散結,通絡消癖

  • 青礞石:質重沉降,下氣墜痰,針對痰濁膠結之癖塊。
  • 豬牙皂角:辛鹹性烈,祛痰開竅,能「搜剔痰涎」,通絡散結。

3. 溫通行氣,助藥勢

  • 乾薑(炮):溫中散寒,兼制巴豆、礞石之寒涼,防峻下傷胃。
  • 沒藥:散瘀定痛,輔助化解積聚所致之疼痛。

4. 毒藥攻邪,以毒剋毒

  • 水銀(結沙子)、輕粉:皆具毒性,古用以攻痰涎、逐積滯,然須嚴格控量。
  • 朱砂為衣:鎮心安神,兼防藥性暴烈擾亂心神。

配伍特點

  • 攻逐與化痰並行:巴豆、乾漆破積,青礞石、皂角化痰,針對「痰瘀互結」之病機。
  • 峻烈佐以溫和:雖用大毒之品,但以醋煮巴豆、炮製乾薑等法緩和藥性。
  • 丸劑緩圖:綠豆大丸劑配合柿蒂湯送服,減輕對脾胃直接刺激,使藥力漸達病所。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以「瀉實攻積」為主導,透過:

  1. 通腑瀉下:巴豆激發腸道蠕動,排除腸內積滯,物理性減輕腹內壓力。
  2. 溶解痰瘀:水銀、輕粉等成分可能與體內病理產物結合,促使分解(古人經驗推測)。
  3. 氣血同調:三稜行氣,沒藥活血,契合「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積散」之理。

總結
乾柿丸為古代攻積猛劑,其組方邏輯體現「以毒攻積」「痰瘀並治」之思維,適用於體實邪盛之癥積。然因含多重毒性成分,用藥權衡需極精準,非尋常虛弱體質所能承受。

傳統服藥法


朱砂(研,為衣)1錢,沒藥(研)1錢,豬牙皂角(去皮弦子,為末)1錢,乾漆(碎,炒煙盡,為末)1錢,荊三稜(炮,為末)1錢,青礞石(為末)1錢,乾薑(炮,為末)1錢,水銀1錢,結沙子1錢,輕粉2錢,巴豆30個(去皮膜,醋煮10沸)。
取虛實積,下膈。
上藥各為末,軟飯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
煎柿蒂湯冷下3-5丸。
婦人有胎勿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破積散結、消痞除瘕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含有硇砂、砒霜、粉霜等有毒成分,使用時應嚴格遵醫囑。
  • 本方有破血、破氣、破積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乾柿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組成:硇砂(研)1分,砒霜1分,粉霜1分,乾漆(燒煙出)1分,鱉甲(去裙襕,醋炙)1分,黃連(去須)1分,旋覆花(炒)半兩,荊三棱(炮)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麸炒)1兩,乾薑(炮)1兩,皂莢4挺(不蛀者,去皮,酥炙),巴豆49粒(去皮心膜,出油)。 主治:積聚,氣塊,癖瘕。

乾柿丸,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四。 組成: 乾柿丸(《衛生寶鑑》卷十四。)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四。組成:朱砂(研,爲衣)1錢,沒藥(研)1錢,豬牙皂角(去皮弦子,爲末)1錢,乾漆(碎,炒煙盡,爲末)1錢,荊三棱(炮,爲末)1錢,青礞石(爲末)1錢,乾薑(炮,爲末)1錢,水銀結沙子1錢,輕粉2錢,巴豆30個(去皮膜,醋煮10沸)。主治:取虛實積,下膈。 。 主治:取虛實積,下膈。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