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附桂膏方中加入麻油,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增強藥性: 麻油性溫,味甘,入肝脾經,具有潤燥、滑腸、補血、通絡等功效。與附桂膏中的桂枝、附子等溫熱藥材相配,可增強其溫陽化寒、散寒止痛的功效,並提升藥物的滲透性和吸收率。
- 改善口感: 麻油性質滑潤,可改善附桂膏的口感,使其更易於服用。同時,麻油還可起到潤喉的作用,減少藥材對咽喉的刺激,提高患者的服藥體驗。
附桂膏方劑中含有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附桂膏多用於治療脾腎陽虛、寒溼凝滯所致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小便不利等症。附子溫陽散寒,可改善陽氣不足,驅散寒溼,緩解疼痛。
2. 助陽化氣:附子可溫補脾腎,助陽化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桂枝則溫經通脈,散寒止痛。二者合用,可溫陽化氣,驅散寒邪,改善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附桂膏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陽氣回升: 肉桂性熱,味辛,歸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助陽氣回升的功效。附桂膏常用於治療寒性虛弱所致的陽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等病症,肉桂在此發揮溫陽助陽的作用,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 溫經通絡,緩解疼痛: 肉桂具有溫經通絡、活血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症狀。附桂膏中加入肉桂,可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使療效更佳。
附桂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補腎壯陽、活血化瘀。其組成中包含鉛丹,這引起了不少爭議。鉛丹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鉛,具有一定的藥理作用,如消炎和解熱,但它的毒性也不容忽視。
首先,鉛丹在古代中藥中被用來治療某些特定病症,但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認識逐步增加。鉛的毒性可能導致重金屬中毒,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因此,許多中醫專家和學者提出,在使用含鉛丹的方劑時必須謹慎,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其次,基於現代醫學對於鉛的毒性認知,目前許多地方對於藥品的成分要求愈加嚴格,許多傳統方劑中的鉛丹也逐漸被淘汰或替代為其他更安全的成分。因此,附桂膏的組成中仍含有鉛丹,應當引起相應的關注與研究,以確保其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附桂膏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鉛粉的原因主要源於古代中醫對於某些疾病治療的特殊理解。鉛粉在傳統中醫中被認為具有特定的藥效,特別是在促進血液循環和行氣方面。據說鉛粉具有較強的化學活性,能夠增強藥物的效果,從而達到更好的臨牀療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鉛屬於重金屬,其潛在毒性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鉛的使用都必須謹慎,因為長期或過量接觸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健康影響。因此,現代中醫在應用附桂膏時,通常會考慮替代成分或進行嚴格的劑量控制,以避免鉛的毒性負擔。代謝、解毒及安全性評估是當前中醫藥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對於傳統方劑的現代化和安全性評估也應持上謹慎態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附桂膏記載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相關症狀,包含:
- 手足麻木: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肢端失養所致。
- 筋骨疼痛:寒濕凝滯關節,阻遏陽氣,導致筋骨攣急、痠痛。
- 肚腹畏寒:陽虛內寒,或外寒直中陰經,引發腹部冷痛、喜溫喜按。
此方以「外貼」形式通過皮膚吸收藥力,直接作用於患處或穴位(如臍部、腎俞穴),兼具溫通、散寒、除濕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與作用
溫陽逐寒
- 生大附子: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散寒止痛力強,為君藥。
- 肉桂:辛甘大熱,補命門火、溫經通脈,助附子增強溫陽效果。
活血通絡
- 柏枝尖、松毛心:性味苦辛溫,具祛風濕、通絡止痛之效。《本草綱目》載松毛可「治風濕瘡」,柏葉能「燥濕」。二藥煎枯後取其辛香走竄之性,助藥力透達筋骨。
賦形與收斂
- 黃丹(鉛丹)、鉛粉:辛微寒,傳統用為膏藥基質,具收斂生肌、固定藥效之功,與油脂共製成「滴水成珠」之膏體。
- 香麻油:潤滑滋養,緩和刺激性,且作為溶媒提取藥物有效成分。
製法與應用特點
- 熬膏工藝:通過油炸藥物(附子、柏枝、松毛)提取脂溶性成分,再加入肉桂末保留揮發性藥效;黃丹、鉛粉高溫下與油脂化合形成膏體,兼具黏附性與緩釋作用。
- 穴位貼敷:
- 肚臍(神闕穴):為任脈要穴,藥力易透過皮膚直達臟腑,針對腹寒。
- 腎俞穴:溫補腎陽,強化下焦氣化,治本虛寒。
- 患處直貼:局部給藥,快速緩解筋骨疼痛。
藥理推論
全方以「辛熱走竄」為主軸,透過附子、肉桂的強溫效提振陽氣,柏枝、松毛疏通經絡,搭配膏藥的物理溫熱作用,共奏以下效果:
- 擴張局部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麻木疼痛。
- 抗炎鎮痛:附子、肉桂成分可能抑制炎症介質,減輕關節腫痛。
- 神經調節:刺激穴位調節自律神經,緩解內臟寒凝。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將內服溫陽法的邏輯轉化為外用,適用於寒濕痺證與陽虛體質。
傳統服藥法
真香麻油3斤,柏枝尖5斤,松毛心5斤,生大附子(切片)半斤,肉桂(研極細末)半斤,黃丹10兩,鉛粉10兩。
先將麻油入鍋燒滾,下柏枝、松枝、附子,次第入油鍋熬枯,去滓,下肉桂末再熬,下黃丹、鉛粉,不住手攪至滴水成珠,入瓦器內,浸水中,拔去火毒,用布攤貼。
肚腹畏寒者,貼肚臍,用大張連臍服貼,並貼背後腎俞穴;其餘筋骨麻木痠痛,俱貼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方劑過敏者禁用。
- 本方劑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桂膏, 出處:《驗方新編》卷十一。 組成:真香麻油3斤,柏枝尖5斤,松毛心5斤,生大附子(切片)半斤,肉桂(研極細末)半斤,黃丹10兩,鉛粉10兩。 主治:感受風濕,手足麻木。筋骨疼痛,肚腹畏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