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棘刺散中包含青葙子,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
青葙子性寒,味苦,歸肝、肺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明目退翳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熱毒上攻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瘡瘍、蕁麻疹等。
棘刺散主要用於治療因風熱、濕熱、血熱等引起的皮膚病症,而青葙子的清熱解毒、涼血止癢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病症的症狀,並促進皮膚的修復。因此,青葙子是棘刺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棘刺散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棘刺散主要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當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 補血養血: 當歸亦有補血養血之效,可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疼痛。棘刺散中常配伍一些辛溫散寒之藥,如川芎、白芷等,這些藥物雖然能散寒止痛,但也會耗損氣血,加入當歸可以起到補血養血的作用,平衡藥性,提高療效。
棘刺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棘刺散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乾薑可以溫經散寒,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疼痛。
- 配合其他藥物:乾薑可以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增強藥效。例如,棘刺散中還含有川芎、當歸等活血化瘀藥物,乾薑可以溫通經絡,促進活血化瘀藥物的吸收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棘刺散中包含水菖蒲,主要原因如下:
- 化濕止痛:水菖蒲味辛、性溫,具有化濕開竅、止痛安神之效。棘刺散多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疼痛,而水菖蒲能化解濕氣,舒筋活絡,止痛安神,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疼痛症狀。
- 開竅醒神:水菖蒲亦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對於因濕邪阻滯、氣血不暢導致的神志不清、頭昏腦脹等症狀,亦可起到一定緩解作用。
棘刺散中包含香附,主要源於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香附味辛、苦,性平,歸肝、脾經。其氣味芳香,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並可止痛。對於因肝氣鬱結、氣血不暢所致的疼痛,如胸脅脹痛、乳房脹痛、腹痛等,香附均有顯著療效。此外,香附還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緩解因脾胃氣滯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因此,在棘刺散中加入香附,可以更好地起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作用,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狀。
棘刺散中包含丁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丁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棘刺散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經期腹痛等症狀,丁香可以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改善血行,有助於緩解疼痛。
- 芳香開竅,醒脾健胃: 丁香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脾、健胃消食的功效。棘刺散中加入丁香,除了溫中散寒之外,還可以芳香開竅,醒脾健胃,改善消化功能,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緩解疼痛,提高療效。
棘刺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棘刺散主治寒邪客於經絡,致使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細辛可溫經散寒,緩解疼痛。
- 宣通鼻竅: 細辛辛散通竅,可宣通鼻竅,利鼻塞。棘刺散的方劑中常配伍其他具有疏風解表功效的藥物,細辛的加入可增強通竅散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鼻塞等症狀。
總之,細辛在棘刺散中發揮著重要的散寒止痛和宣通鼻竅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棘刺散中包含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升麻性微寒,味甘,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棘刺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瘡瘍、癰腫、癤腫等病症,升麻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 透邪外出,升提陽氣: 升麻具有升散之性,可將體內鬱熱之邪氣透出體外,並能升提陽氣,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瘡瘍的迅速消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棘刺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棘刺散」主治 齒漏疳,症狀包括:
- 膿血出:牙齦出血化膿,多因熱毒或虛火灼傷齒齦。
- 齒齦宣露:牙齦萎縮、牙根外露,與腎虛或氣血不足相關。
- 氣臭:口腔穢濁,多因胃熱或濕毒上蒸。
- 不能飲食:因牙齦腫痛潰爛,咀嚼困難。
此症屬中醫「牙疳」範疇,古代認為與 胃火上炎、腎虛火浮、或濕熱腐蝕齒齦 有關,病理涉及熱毒、氣血失調、及局部腐敗。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君藥(主攻病因)
- 棘刺(燒灰):
- 性味苦澀,燒灰後增強收斂止血之效,主攻 齒齦出血、膿瘍。
- 《本草綱目》載其可「療惡瘡、蝕爛」,對應牙疳腐潰。
- 青葙子:
- 苦寒入肝,清熱明目,但亦能 瀉火解毒,針對胃熱上攻之口臭、牙齦腫痛。
2. 臣藥(輔助君藥,調理氣血)
- 當歸:
- 活血養血,改善齒齦萎縮(「宣露」)的氣血不足基礎。
- 乾薑(炮):
- 炮後溫性減緩,兼顧 溫中止血,防止寒涼藥傷胃,並助局部生肌。
- 菖蒲:
- 芳香化濁,開竅辟穢,針對 口氣臭穢,兼能通絡止痛。
3. 佐使藥(局部作用與引經)
- 香附子:
- 疏肝理氣,助氣血運行,防瘀滯化熱。
- 雞舌香(丁香):
- 辛溫芳香,殺蟲止痛,古方常用於 口齒腐臭,具抑菌之效。
- 細辛:
- 散寒止痛,開竅透邪,辛竄之力引藥直達齒齦病所。
- 川升麻:
- 升散透熱,既清胃火,又引諸藥上行至口腔。
治療原理與配伍特色
- 清熱解毒 + 收斂止血:
- 青葙子、升麻清胃火,棘刺灰止血斂瘡,治標(膿血)。
- 活血生肌 + 溫通修復:
- 當歸養血,炮薑溫中,促進齒齦修復(「宣露」)。
- 芳香化濁 + 局部止痛:
- 菖蒲、丁香、細辛除臭止痛,改善功能(「不能飲食」)。
總結
「棘刺散」以 清熱止血為主,兼顧溫通養血,針對牙疳的 熱毒、氣血虛、腐敗 三大病機,外治(綿裹咬之)直接作用患處,體現中醫「標本同治」思路。
傳統服藥法
棘刺半兩(燒灰),青葙子3兩,當歸1兩,乾薑(炮裂,銼)1兩,菖蒲1兩,香附子1兩,雞舌香1兩,細辛1兩,川升麻1兩。
上為細散。
每用半錢,以綿裹於患處咬之,咽津。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棘刺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棘刺半兩(燒灰),青葙子3兩,當歸1兩,乾薑(炮裂,銼)1兩,菖蒲1兩,香附子1兩,雞舌香1兩,細辛1兩,川升麻1兩。 主治:齒漏疳,膿血出,齒齦宣露,氣臭,不能飲食。
棘刺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一。 組成:棘刺(燒灰)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菖蒲半兩,莎草根(炒)半兩,雞舌香半兩,青木香1分,青黛(研)1分,胡桐淚(研)1分,乾薑(炮)1分(1方有青葙子,無細辛)。 主治:牙齒搖動,血出宣露,口臭,不能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