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蘇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解表散寒: 淡豆豉味甘辛,性涼,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利濕解毒之功效。香蘇湯主治風寒感冒,而淡豆豉可幫助散寒解表,促進體內陽氣生發,緩解風寒所致的發熱、惡寒、鼻塞等症狀。
- 和解表裏: 淡豆豉能解表而不傷津,與香蘇、紫蘇等辛溫解表藥物配合使用,可以緩解風寒表證,同時又不會過於燥烈,避免損傷津液,達到和解表裏、扶正祛邪的效果。
中藥方劑[香蘇湯]的組成中,包含[輕粉],因為輕粉具有強效的解毒消腫作用。輕粉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瘡瘍等問題。其具有解毒消腫的功能,有助於緩解由熱毒引起的健康問題。然而,輕粉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避免引發副作用。使用時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量,以達到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蘇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下痢後頒,氣暴上」為本方主治,其病機當與下痢(腹瀉)後氣機紊亂相關:
下痢後頒:
- 「頒」可解為「分散、佈散」,亦可引申為「氣血津液流失後失調」。下痢過後,中焦虛弱,津液耗傷,氣機失於斡旋,可能導致虛性腹脹或肢體乏力。
- 另有一說「頒」通「斑」,指下痢後氣血虧虛,頭面或肢體浮腫如斑狀。
氣暴上:
- 下痢後中氣下陷,清陽不升,反而濁陰上逆,出現呃逆、胸悶、頭暈等氣機上衝之症。
- 或因津虧腸燥,腑氣不通,濁氣上攻所致。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香豉(5兩)
- 性味功效:甘、微苦,平,歸肺、胃經,能解表除煩、宣鬱化濁。《別錄》載其「主虛勞喘吸,兩腳疼冷」。
- 方中作用:
- 調和中焦:香豉發酵製成,輕宣鬱熱,能調理腸胃氣滯,緩解下痢後腹中鬱滯。
- 降氣止逆:其性輕浮而能降,可引上逆之氣下行,針對「氣暴上」。
2. 生蘇(1把)或蘇子(冬用3兩)
- 生蘇(紫蘇葉):辛溫,歸肺脾經,功能解表散寒、行氣寬中。
- 理氣解鬱:蘇葉芳香走散,能疏解中焦氣機壅滯,助香豉升降氣機。
- 溫中止瀉:若下痢後兼寒濕內滯,蘇葉可溫運脾陽。
- 蘇子(冬季用):
- 降氣化痰:性潤下降,尤善治氣逆咳喘、胸膈滿悶,冬季氣候寒燥,改用蘇子強化降氣之功,兼潤腸通腑。
配伍邏輯
- 一升一降,調暢氣機:
香豉宣散鬱熱而輕降,生蘇/蘇子辛散溫通而沉降,二者協同恢復中焦升降,使清陽得升、濁陰自降,故能治下痢後氣機逆亂。 - 標本兼顧:
下痢後正虛為本,氣滯上逆為標。香豉兼補虛勞,生蘇/蘇子行氣不耗正,符合「通補並用」思路。
綜合功效推論
此方重點在於 調理氣機,適用於下痢後出現的:
- 虛性腹脹、呃逆(中虛氣滯,濁氣上犯)。
- 輕度浮腫或頭暈(氣不化水或清陽不升)。
- 冬季腸燥氣逆(蘇子潤降,適合寒燥時令)。
治療原理總結
以「輕宣降逆」為核心,透過香豉與蘇葉/蘇子的配伍,疏通中焦鬱滯,復其升降之職,從而緩解下痢後氣機失調諸症。
傳統服藥法
香豉5兩,生蘇1把(冬用蘇子3兩)。
上以水5升,煮取2升,頓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蘇湯,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香豉5兩,生蘇1把(冬用蘇子3兩)。 主治:下痢後頒,氣暴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