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豉丸

鹽豉丸

YAN CH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小腸經 19%
胃經 11%
肺經 11%
心經 11%
膀胱經 11%
三焦經 11%
腎經 8%
肝經 8%
大腸經 8%
小腸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鹽豉丸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淡豆豉性寒,味甘苦,入肺、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濕邪內阻導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腹脹、小便不利等,都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鹽豉丸中通常還包含其他藥材,如鹽、蒼朮、厚朴等,共同發揮清熱利濕、消腫止痛、化痰止咳等功效。淡豆豉與這些藥材相配伍,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鹽豉丸中加入輕粉,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輕粉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能有效抑制腸道內的病菌,並消解由濕熱引起的炎症,針對鹽豉丸所治之濕熱蘊結、脾胃不和等症狀,能起到顯著的清熱解毒作用。
  2. 瀉下通便:輕粉具有一定的瀉下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積滯,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腹脹便祕,能起到緩解和改善的效果。

然而,輕粉具有毒性,應嚴格遵醫囑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鹽豉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幼兒(口見)乳不止」。「(口見)乳」即嬰兒哺乳後吐乳、溢乳或呃逆反覆發作之症。古醫認為,此症多因乳食不節、胃氣上逆,或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所致。鹽豉丸以簡便輕靈之劑,針對幼兒稚嫩之體質設計,旨在調和胃氣、降逆止嘔。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咸豉(鹽豉)
    為發酵豆製品,經鹽漬製成,性味鹹平。其功效有三:

    • 和胃降逆:鹹味能軟堅散結,緩和胃氣上衝之勢,《食療本草》載豉能「下氣」。
    • 助消化:發酵之物含酵素,可促進乳食分解,減輕脾胃負擔。
    • 引經作用:含於口內去皮,或取其氣味輕清,引藥力直達上焦。
  2. 膩粉(輕粉)
    為汞製礦物藥,性寒有毒,然此方用量極輕(一錢匕),主要作用為:

    • 沉降鎮逆:質重下行,抑止胃氣上逆,符合「重可鎮怯」之理。
    • 消積導滯:微量輕粉可祛痰積、通腑氣,助停滯之乳食下行。

配伍邏輯

  • 一升一降,調和氣機:咸豉輕宣和胃,膩粉重鎮降逆,兩者相配恢復脾胃升降之常。
  • 標本兼顧:咸豉化乳食為治本,膩粉止嘔為治標,契合幼兒「易虛易實」之病理特點。
  • 劑型設計:丸如麻子大,量少易服;藿香湯送下,增強芳香化濕止嘔之效。

總體治療思路
此方透過輕宣與重鎮並行,調暢氣機為主,輔以消導,使胃氣得降、乳食得化,嘔吐自止。其組方簡峻,反映古代對幼兒用藥「量輕效專」之原則,雖含毒性成分,然古人掌握定量與配伍(如藿香湯緩和),以達「藥峻效捷」之目的。

傳統服藥法


咸豉7粒(口內含,去皮),膩粉1錢匕。
上研,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3丸至5丸,藿香湯送下;乳頭吻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鹽豉丸, 出處:《活幼口議》卷十九。 組成:鹹豉7粒(口內含,去皮),膩粉1錢匕。 主治:幼兒(口見)乳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