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淡豉散中包含淡豆豉,主要原因有二:
- 解表透邪: 淡豆豉性寒,味甘,能解表散寒,宣肺透邪。對於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者,淡豆豉可有效疏散風邪,宣通肺氣,緩解症狀。
- 清熱解毒: 淡豆豉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外感熱病,症見發熱、口渴、咽痛、舌苔黃膩等。淡豆豉能清熱解毒,利咽開音,有助於消除外感熱邪。
因此,淡豉散中包含淡豆豉,正是利用其解表透邪、清熱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外感風寒熱病的目的。
淡豉散中包含輕粉,其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可有效緩解因濕熱內蘊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瘡瘍等,與淡豉散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功效相輔相成。
- 消腫止痛: 輕粉亦具消腫止痛之效,可有效緩解因皮膚病症引起的紅腫疼痛。淡豉散中加入輕粉,可加強其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快速緩解病症,促進皮膚組織修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淡豉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活人事證方後集》與《湯頭歌訣》等古籍記載,可對「淡豉散」的主治功效及其治療原理進行以下分析:
組成與基本藥理
「淡豉散」的主要組成包括:
- 淡豆豉: 味苦性寒,能發汗解表,清熱除煩,並可調和胃氣。《湯頭歌訣》中,淡豆豉與麻黃合用,意在發散表邪,從而達到解表之效。
- 輕粉(膩粉): 具殺蟲止癢、收濕斂毒、消腫排膿之效。《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記載,輕粉用於治療小兒頭瘡,顯現其外用收斂及消腫之功。
- 絳礬: 具有收澀止瀉、解毒殺蟲之效。在《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中與淡豉、膩粉配伍,強化其外用收濕、止癢功效。
主治功效分析
1. 外治瘡瘍 (小兒頭瘡)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記載,「淡豉散」用於治療小兒頭瘡。其治療原理在於:
- 輕粉 發揮殺蟲止癢、收濕斂毒的作用,針對頭瘡常見的濕疹、膿包等症狀,可清除局部濕熱毒邪。
- 淡豉 在此方中配合輕粉,雖以解表為長,但亦可輔助清熱,有助於緩解瘡瘍炎症。
- 絳礬 則能收澀,加速瘡口癒合。
- 用法: 將藥末與油調和外敷或乾摻於患處。
2. 治療牙痛
- 《活人事證方後集》 提到「淡豉散」可用於治療牙痛,並被認為效果顯著。雖然此處的「淡豉散」僅記載有巴豆與淡豆豉兩味藥,然而此處仍可推測其治療機理,推論牙痛非因寒邪所致,而是熱邪所致,並非上文《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之方。
- 巴豆 性味辛熱有毒,在此方中主要用作攻下導瀉,散邪止痛,並用其辛熱之性來對治牙痛之熱。
- 淡豆豉在此處與巴豆同用,起到解表和調和胃氣之效。
- 用法: 將藥末少許,揩擦於牙齦。
3. 解表清熱 (三焦熱盛)
- 《湯頭歌訣》 中,雖提及的並非單味「淡豉散」,而是配伍其他藥材的複方,但其所記載的淡豉應用仍具參考價值。
- 淡豆豉 與 麻黃 同用,旨在發汗解表,將體內之邪從表透解。
- 黃芩、黃連、黃柏、梔子 等苦寒藥材可清三焦之熱。
- 石膏 亦能清熱瀉火,與麻黃、淡豉合用,表裡同治,能有效處理表裡三焦熱盛之症。
治療原理總結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淡豉散」的治療原理基於以下幾點:
- 疏散表邪: 淡豆豉主要作用於體表,配合麻黃等藥材,可將表邪發散,從而達到解表之效。
- 清熱瀉火: 淡豆豉配合其他清熱藥材,可清解體內熱邪,適用於熱性疾病。
- 收濕解毒: 輕粉、絳礬等外用藥材具有收濕、止癢、解毒之效,可加速瘡瘍癒合。
- 調和氣機: 淡豆豉兼具調和胃氣之效,能改善因邪氣侵擾而導致的氣機不暢。
綜上所述,「淡豉散」可因應不同配伍和用法,展現多樣化的治療功效,不僅可用於外治瘡瘍,亦可用於內治牙痛等病症,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淡豉1兩(炒黑焦乾),絳礬1兩,膩粉2錢。
上二味為末,入膩粉研勻。
先以桑柴灰淋汁熱洗瘡淨,用甘草末摻瘡上,後以生油調藥塗之,濕者乾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淡豉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八。 組成:淡豉1兩(炒黑焦乾),絳礬1兩,膩粉2錢。 主治:小兒頭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