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蜣螂散
QIANG L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一引《德生堂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2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蜣螂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輕粉,這一成分的使用有其深刻的理論基礎與臨牀意義。輕粉,亦稱為輕石,是一種輕質的礦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和導熱性。在蜣螂散中,輕粉主要用於調和方中其他藥材的性質,從而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
輕粉的加入可幫助清除體內的濁氣,促進氣血的循環,並有助於利尿解毒。尤其是在針對一些因濕熱而導致的疾病時,輕粉可以有效地排出多餘的濕氣,防止熱邪的滋生。此外,輕粉還可用於平衡方劑中的一些寒熱藥物,使其更加和諧,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的來說,輕粉在蜣螂散中的應用,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整體功效,還能夠針對特定的病症,起到解毒排濕的作用,顯示了中醫方劑組成的巧妙與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蜣螂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冷疳透骨相穿,膿水常流不癒」,屬中醫外科頑疾。「冷疳」指陰性瘡瘍,病程纏綿,多因寒濕毒邪深伏筋骨,導致潰瘍難斂、膿液清稀不止;「透骨相穿」形容瘡毒蝕骨,形成竇道或瘻管。傳統應用於腐敗組織不脫、死骨難出之症,外敷以拔毒排膿、促進骨屑排出。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理
蜣螂腦子的藥性特點
蜣螂(屎殼郎)性寒味鹹,古籍載其「善攻竄破積」,其腦部(或頭部分泌物)被認為凝聚蟲體峻烈之性,能直透深層組織。元代《外科精義》提及蜣螂可「去腐肉、生新血」,明代《本草綱目》亦言其「治瘰癧、潰瘍、出箭鏃」。外敷的局部作用機制
- 物理性穿透:蜣螂搗爛後黏膩,敷於患處可能形成密閉環境,通過腐蝕性(含昆蟲消化酶或鹼性成分)軟化壞死組織,促進異物(如死骨)剝離。
- 化學性刺激:蟲體分泌物或含甲殼素等成分,能刺激局部微循環,加速膿液代謝,符合中醫「腐去則新生」之理。
方劑配伍思想
此方單用蜣螂腦子,取其「專攻」之效,集中藥力於透骨拔毒。古代外科強調「毒聚則凝,凝則需攻」,此藥直達病所,針對「深伏之邪」發揮「從內托外」之力,助膿毒外泄、死骨自出。
總結
蜣螂散體現中醫「以蟲治毒」的思維,利用蟲類藥的峻烈走竄之性,破解陰寒凝滯之邪。其原理結合腐蝕、引流、生肌等多重作用,符合古代外科「祛腐生新」的治療邏輯,對頑固性潰瘍伴有壞死組織者或具一定效果。
傳統服藥法
蜣螂腦子5-6個。
上搗爛。
外敷患處,骨即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蜣螂散,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蜣螂腦子5-6個。 主治:頑瘡久不收口,內有多骨者。
蜣螂散,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六。 組成:蜣螂(大者)1個(小者)1個。 主治:風痰壅塞,大便閉結,欲下不下者。
蜣螂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引《德生堂方》。 組成:屎蜣2-3個(炙令乾,爲末),輕粉1錢。 主治:冷疳透骨相穿,膿水常流不癒。
蜣螂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五。 組成:乾蜣螂3分(微炒),天麻半兩,防葵半兩,蠍梢1分,威靈仙半兩(洗,焙。以上先爲末),川芒消1分,天竺黃1分(2味同爲細末)。 主治:小兒風癇發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