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蓬莪散方劑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滯: 莪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破氣消積、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解決因脾胃積滯引起的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活血化瘀: 莪朮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因此,莪朮在蓬莪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積滯、瘀血等病症,達到治療目的。
蓬莪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化痰止咳:白僵蠶性寒,味甘鹹,入肺經,具有化痰止咳、散結消腫的功效。蓬莪散常用於治療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白僵蠶可有效化解痰液,改善呼吸道阻塞,緩解咳嗽症狀。
- 解毒消腫:白僵蠶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能清熱解毒,散瘀消腫。蓬莪散中常加入白僵蠶,可輔助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消除炎症反應,緩解疼痛腫脹。
總而言之,白僵蠶在蓬莪散中發揮著化痰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蓬莪散中加入蘇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蘇木性味苦、甘、涼,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涼血消腫的功效。蓬莪散旨在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蘇木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消腫止痛: 蘇木還能涼血消腫,對於跌打損傷引起的局部腫脹,有較好的緩解作用。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如乳香、沒藥等共同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蓬莪散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沒藥性溫,味苦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蓬莪散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沒藥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沒藥還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蓬莪散中常配伍其他溫經散寒的藥物,如桂枝、附子等,沒藥能增強藥效,溫通經絡,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瘙癢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蓬莪散」主治功效分析
蓬莪散,源自古籍《博濟方》,其組成為蓬莪朮、白殭蠶、蘇木及沒藥四味藥材。此方最初記載用於治療「傷撲疼痛」,然綜觀古籍,其應用不僅限於此。以下將針對蓬莪散的藥理組成、主治功效及其治療原理進行深入分析。
組成分析
- 蓬莪朮: 性辛、苦,溫。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功。善於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對於因氣血瘀滯所致的疼痛有顯著療效。
- 白殭蠶: 性鹹、辛,平。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之效。在此方中,其作用或在於輔助散結止痛,並可能對風邪所致的疼痛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 蘇木: 性甘、鹹,平。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效。其活血通經之力較強,可用於治療各種瘀血阻滯之證。
- 沒藥: 性苦、平。具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之效。善於散瘀止痛,且有助於傷口癒合。
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傷撲疼痛
《博濟方》明確指出蓬莪散主治「傷撲疼痛」。 此處的傷撲疼痛,多指因跌打損傷所致的局部瘀血腫痛。
治療原理:
此方以蓬莪朮、蘇木、沒藥為核心,三藥皆具活血化瘀、散結止痛之功。蓬莪朮行氣破血,能疏通瘀滯之氣血;蘇木活血祛瘀,可促進瘀血消散;沒藥活血散瘀,兼具止痛之效。三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從而緩解傷撲所致的疼痛。白殭蠶的加入,則可能輔助散結,並緩解因外傷所致的輕微風邪。
小便暴不通
《雞峯普濟方》及《雜病廣要》皆載有蓬莪散可治「小便暴不通」,且強調其為「利氣諸方」。此處的「小便暴不通」,應為氣機壅滯所致的癃閉。
治療原理:
根據《雜病廣要》的描述,「小便閉塞不通,乃血澀至氣不通而竅澀也」。可見此處的癃閉,與氣機壅滯相關。蓬莪散雖然以活血化瘀為主要功效,但方中蓬莪朮本身亦具行氣之效,故可用於疏通氣機,使膀胱之氣得以宣洩,從而達到利尿通便之目的。而《雞峯普濟方》亦有加入茴香、生茶同用之法,茴香性溫行氣,生茶亦有疏利之功,更佐以鹽、蔥白,則更強調溫通宣散,利氣以通竅的治療思路。
總結
綜上所述,蓬莪散以活血化瘀為基礎,兼具行氣止痛之功,主要用於治療因氣滯血瘀所致的傷撲疼痛及小便暴不通。其治療原理在於透過活血化瘀、行氣散結,達到疏通經絡、調暢氣機、消散瘀血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蓬莪散的運用需辨證論治,對於氣血虧虛所致的疼痛、或非氣滯血瘀所致的癃閉,則不宜使用。
傳統服藥法
蓬莪朮1兩,白僵蠶1兩,蘇木1兩,沒藥半兩。上為細末。
每服2錢,以水1盞,煎至7分,溫服,日3-5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蓬莪散, 出處:《雞峰》卷十。 組成:蓬莪荗、茴香、生茶各等分。 主治:小便暴不通。
蓬莪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四。 組成:蓬莪朮(炮熟透,銼杵)。 主治:小兒氣刺心腹痛。
蓬莪散, 出處:《博濟》卷五。 組成:蓬莪朮1兩,白僵蠶1兩,蘇木1兩,沒藥半兩。 主治:傷撲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