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脂丸

TING ZH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肝經 33%
心經 16%
脾經 16%
腎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亭脂丸中含有烏頭,其主要原因在於烏頭性溫熱,入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溫經通絡之功效。

烏頭的辛熱之性,可以溫經散寒,解除寒邪對經絡的阻滯,從而緩解疼痛;其止癢效果,則可緩解風寒所致的皮膚瘙癢。

此外,烏頭對於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等症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然而,烏頭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並需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亭脂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旨在調理人體的陰陽平衡,對於治療與腎臟相關的疾病,如腰膝酸軟、耳鳴、遺精等症狀有獨到之處。在亭脂丸的複雜組成中,無名異是一味不可或缺的藥材。無名異,又稱磁石,在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平肝潛陽、安神定驚的功效,且能補腎益精,固攝下元。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無名異性寒質重,能引導藥物下行,直達病所,尤其適合用於治療因腎虛引起的各類病症。在亭脂丸中加入無名異,不僅能夠增強整體方劑的補腎效果,還可以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滋養肝腎、強壯筋骨的目的,從而對症下藥,改善患者身體狀況。

主治功效


石亭脂丸方劑功效主治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石亭脂丸方劑並非單一組方,其組成藥物及主治功效因應症狀而有所不同。文中提及兩種不同版本的石亭脂丸:

第一種石亭脂丸:

  • 組成: 石亭脂(二兩,細研)、蚌粉(五兩)。
  • 主治: 脾胃虛冷、大腸滑泄、下利青白(大便稀溏,色澤青白)、嘔逆翻胃(噁心嘔吐,胃脘不適)、面色萎黃(面色蒼白或黃)。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主要針對脾胃陽虛、寒濕內盛所致的脾胃虛弱及相關症狀。

  • 石亭脂: 《聖濟總錄》未明述石亭脂的具體藥性,僅以其為方劑主藥。推測其可能具有溫中散寒、健脾止瀉的功效,以此溫煦脾胃,改善陽虛狀態。
  • 蚌粉: 性味甘寒,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以緩解大腸滑泄、下利等症狀。

此方通過石亭脂溫中散寒,蚌粉收斂止瀉,協同作用達到溫中健脾、止瀉的功效,從根本上改善脾胃虛弱所導致的諸多症狀。

第二種石亭脂丸:

  • 組成: 石亭脂(二兩)、紫貝鉛(二兩)、鹽滷(五兩)。
  • 主治: 多年胃反不止(胃部反酸、嘔吐)。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針對的是胃部長期反酸嘔吐的症狀,可能與胃陰不足、胃氣上逆有關。

  • 石亭脂: 與第一種方劑類似,可能具有溫中和胃的作用。
  • 紫貝鉛: 紫貝母具有清熱化痰、軟堅散結的功效,鉛的藥用價值較為複雜,古方中常以其收斂作用為主,這裡可能起到收斂胃氣、止嘔的作用。
  • 鹽滷: 鹽滷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能輔助清熱,平衡胃中陰陽。

此方通過溫中和胃,同時輔以清熱收斂,綜合調整胃部陰陽平衡,以達到止嘔的目的。

總結:

兩種石亭脂丸雖然名稱相同,但組成及主治功效卻有所不同,反映了古代方劑配伍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需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基於現有文獻記載及對藥物基本功效的理解,更深入的研究需要更詳細的文獻考證和藥理分析。 由於缺乏現代藥理學的研究數據,以上分析僅供參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亭脂丸, 出處:《瑞竹堂方》卷二。 組成:川烏1兩(好者,生用),無名異2兩(研),石亭脂1兩(生用,研)。 主治:風濕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