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熟豬肚方中加入木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木耳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緩解因燥熱引起的腹痛、便血等症狀。豬肚性平,味甘,與木耳搭配,可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且能滋陰潤燥,緩解豬肚的燥性。
- 健脾益氣,滋陰潤燥:木耳富含膠質,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健脾益氣。與豬肚搭配,可滋陰潤燥,改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
熟豬肚方中包含豬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虛益氣: 豬肚性味甘平,具有補虛益氣、健脾胃的功效。其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氣血不足等症狀。
- 固腎益精: 豬肚還具有固腎益精之效,可緩解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傳統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與脾胃相互影響,因此豬肚既補脾胃,也能間接滋補腎氣。
綜上所述,熟豬肚方中加入豬肚,旨在通過其補虛益氣、固腎益精的功效,達到改善體虛、增強體質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熟豬肚方主治「腸風下血」,此證屬中醫血證範疇,指因風熱或濕熱蘊結腸道,損傷血絡,導致大便下血,血色鮮紅或黯紫,或伴隨肛門灼熱、腹痛等症。古代醫家認為,豬肚(豬胃)與豬大腸同屬「以臟補臟」之品,能引藥入腸,槐花、木耳等具清熱涼血之效,全方共奏止血、收斂、調和腸腑之功。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主藥:豬肚與豬大腸
- 豬肚(豬胃):甘溫,補虛損、健脾胃,《本草綱目》載其「補中益氣,止渴利」。此方取其「引藥入腸」及滋養腸道之效。
- 豬大腸:腸風下血病位在腸,中醫取「同氣相求」之理,以豬大腸為載體,引導藥性直達病所,兼具潤燥之功。
2. 配伍藥材
- 槐花(炒末):
- 性微寒,善清大腸濕熱,涼血止血,《本草正》言其「涼大腸,治痔漏脫肛」。炒炭後止血力增,尤宜於腸風便血。
- 現代研究:含蘆丁等成分,能增強毛細血管韌性,減少出血。
- 木耳(黑木耳):
- 甘平,涼血止血,《飲膳正要》稱其「利五臟,宣腸胃氣」。其膠質能吸附腸道毒素,物理性保護黏膜。
- 現代研究:多糖成分可抗凝血與促進纖維蛋白溶解,調節出血與凝血平衡。
- 青菜:
- 甘涼,通利腸腑,助排泄濕熱,避免止血過致瘀。
- 醋:
- 酸斂,協同槐花增強收澀止血之效,並軟化血管(中醫稱「柔肝」)。
3. 劑型設計邏輯
- 煮食法:豬肚、木耳等久煮爛熟,利於虛弱脾胃吸收,符合「藥食同源」思想,緩補調養。
- 丸劑法(梧桐子大,溫酒送服):
- 槐花未經高溫破壞,保留涼血活性;酒行藥勢,助藥力溫通腸絡,防過於寒涼凝血。
治療原理總述
此方以「臟腑辨證」為核心,結合飲食療法:
- 清熱涼血:槐花直清腸道濕熱,木耳協同涼血。
2.以形補形:豬肚補益中焦,豬大腸引藥入下焦腸道。
3.動靜結合:醋斂止血,青菜通滯,防留瘀。
全方攻補兼施,標本兼顧,適用於腸風下血之輕症或慢性調理。
傳統服藥法
木耳、青菜、豬肚。
共煮常食。木耳入豬大腸內煮食。豬肚1個,洗淨,槐花(炒,為末)入腸內,扎兩頭,加醋入砂鍋內煮爛吃。或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熟豬肚方,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木耳、青菜、豬肚。 主治:腸風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