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耳塞鼻丹
SANG ER SAI BI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胃經 16%
肝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6%
大腸經 16%
肺經
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耳塞鼻丹中加入木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止血生肌: 木耳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鼻腔炎症常伴有熱毒積聚,而木耳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有效緩解鼻腔炎症。此外,木耳還有止血生肌的功效,對於鼻腔潰瘍、出血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 潤肺止咳,通鼻竅: 木耳還有潤肺止咳、通鼻竅的功效。鼻炎患者常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狀,而木耳能潤肺止咳,通利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桑耳塞鼻丹] 的主治病症明確見於古籍記載,主要用於「衄血」(鼻衄,即鼻出血)。其用法直接將藥物塞鼻,屬於中醫外治法中的「鼻嗅療法」或「塞鼻法」,通過局部給藥刺激鼻腔黏膜,達到斂血止血的目的。
中醫認為衄血多因血熱妄行、氣不攝血,或陰虛火旺所致。桑耳性平(或微寒),古代醫家認為其具收斂之性,炒焦後更增「焦苦入血」的特性,可能通過以下機制發揮作用:
- 物理性壓迫:搗末後塞鼻,直接壓迫出血點,配合藥物成分促進凝血。
- 收斂止血:桑耳炒焦後,其炭類物質可能吸附黏膜分泌物,形成保護層,類似中醫「炭藥止血」理論。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桑耳特性:
- 桑耳為寄生於桑樹的菌類(古代可能泛指桑白皮上附生的真菌,如木耳科植物),《本草綱目》載其能治「衄血、腸風下血」。
- 炒焦後轉為炭藥,中醫認為炭藥性澀,能增強止血效果(如「血見黑則止」的理論)。
外治法的選擇:
- 鼻衄病位在上,塞鼻法符合「就近治療」原則,使藥力直達病所。
- 鼻腔黏膜血管豐富,藥物可能通過局部吸收或刺激經絡(如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於鼻旁),調節氣血運行。
配伍邏輯:
- 此方為單味藥獨用,體現中醫「簡效廉」的思維。桑耳兼具「止血」與「散結」雙向作用(現代研究亦發現部分真菌含多糖類物質,或影響凝血功能),炒焦後側重止血。
推測可能的擴展功效
若以中醫理論延伸,此方可能適用於:
- 輕症鼻衄:因血熱或外傷所致的鼻腔微量出血,非器質性病變者。
- 輔助消炎:桑耳或含抗菌成分,塞鼻後減少鼻腔感染風險。
(注: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傳統理論,未涉及現代藥理驗證。)
總結
[桑耳塞鼻丹] 的設計體現了古代中醫「外治止血」的智慧,結合藥物特性(炒焦增澀)與給藥途徑(塞鼻直達),簡便而針對性强。其原理與中醫「血證論治」及「炭藥止血」經驗密切相關,展現了因地制宜的臨床思維。
傳統服藥法
桑耳。
上藥炒焦,搗末。
衄發時,以杏仁大塞鼻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牙齦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桑耳塞鼻丹,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組成:桑耳。 主治:衄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