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耳羹臛方
SANG ER GENG HUO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胃經 16%
肝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6%
大腸經 16%
肺經
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耳羹臛方中包含木耳,主要原因如下:
- 補血益氣: 木耳性平味甘,具有補血益氣、滋陰潤燥的功效,與桑耳同為滋陰補血之品,相輔相成,加強方劑補益血氣之效。
- 清熱解毒: 木耳亦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與桑耳共同清熱解毒,有助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
桑耳羹臛方整體而言,以桑耳為君藥,木耳為佐藥,兩者協同作用,增強補益血氣、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耳羹臛方
(繁體中文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諸痔」,即各類痔瘡疾患。古代醫家認為痔瘡多因風濕熱邪下注、氣血瘀滯或腸胃積熱所致,而桑耳性味甘平,能「利五臟,宣腸胃氣」(《食療本草》),故以之製成羹臛(濃湯或肉羹狀食療方),通過調和脾胃、疏通腸道氣機,緩解痔瘡腫痛、出血等症狀。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桑耳藥性分析
- 桑耳為寄生於桑樹的菌類(今多歸為木耳屬),古代文獻記載其具「涼血、止血、潤腸」之效。如《本草綱目》云:「桑耳主治女子漏下赤白,血病癥瘕」,暗示其能調理血分異常;《神農本草經》亦指出其「益氣不饑,輕身強志」,間接反映其補益腸胃之功。
- 以「羹臛」形式服用,既符合「藥食同源」理念,亦藉助溫熱流質促進藥性吸收,滋潤腸道,緩解痔瘡乾澀疼痛。
治療原理推論
- 潤燥通便:痔瘡常伴隨便祕或腸燥,桑耳富含膠質,能潤滑腸道,減少排便時摩擦出血。
- 清熱涼血:痔瘡紅腫熱痛多屬血熱,桑耳性平偏涼,可緩解局部充血。
- 健脾調氣:脾胃虛弱易致濕熱下注,羹臛形式易消化,能健脾助運,從根源減少濕熱瘀滯。
配伍思想
- 此方為單味方,強調「不拘多少」,顯示其安全性及靈活調整特性,可依體質增減用量,體現「簡便驗廉」的民間療法特色。
三、潛在延伸功效
桑耳自古亦用於婦科漏下、痢疾等症,推測此方或對輕度腸炎、功能性腸道失調(如裡急後重)有一定輔助效果,惟須結合具體證候辨證施用。
(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中醫理論,未涉及現代藥理研究)
傳統服藥法
桑耳不拘多少。
上取作羹臛,調和令美,空腹隨飯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桑耳羹臛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桑耳不拘多少。 主治:諸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