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豬肚

健豬肚

JIAN ZHU DU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8.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50%
脾經 50%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健豬肚」中包含「豬肚」,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補虛益氣: 豬肚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虛益氣、健脾胃之效。其富含蛋白質、膠原蛋白等營養成分,可增強體質,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

二、 滋陰潤燥: 豬肚還具有滋陰潤燥、利水消腫之效。其富含水分和膠質,可滋潤乾燥的腸胃,緩解燥熱症狀。

因此,「健豬肚」方劑以豬肚為主要藥材,旨在通過其補虛益氣、滋陰潤燥的功效,達到健脾養胃、增強體質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健豬肚」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與組成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消渴」,即中醫所述之消渴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糖尿病或尿崩症等以多飲、多尿、消瘦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豬肚在中醫理論中屬「補益脾胃」之品,《本草備要》記載其能「補虛損,健脾胃」;黃連則為清熱燥濕藥,《神農本草經》指其「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尤善清中焦濕熱。二者相合,推測其作用機理為:通過補益脾胃、清泄中焦濕熱,改善消渴病之「中焦熱盛、氣陰兩傷」核心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豬肚的「以臟補臟」思維
    中醫有「以形補形」之說,豬肚(豬胃)對應人體脾胃,其性味甘溫,能「補中益氣、滋養脾胃虛損」。消渴病日久常伴隨脾胃虛弱,豬肚既可作為營養載體,亦符合「同氣相求」的治療邏輯,助脾胃運化水穀精微。

  2. 黃連的「苦寒降火」作用
    消渴病古籍多歸因於「陰虛燥熱」,黃連苦寒,直折火勢,尤擅清胃火與心火。胃火得清則口渴緩解,心火得降則減少上耗肺陰(上消)、下劫腎陰(下消),從根本上阻斷「三消」連鎖。

  3. 配伍的「標本兼顧」設計

    • 本虛層面:豬肚補脾胃之虛,固後天之本,助氣血生化。
    • 標實層面:黃連清濕熱之邪,防過食肥甘(如豬肚)助火生痰。
    • 水火既濟:甘溫(豬肚)與苦寒(黃連)相配,暗合「調和陰陽」之法,避免單用寒藥傷陽或純補助熱。

三、潛在作用機制推論

此方或通過以下途徑發揮效用:

  1. 調節消化代謝:豬肚含消化酶及營養物質可能改善脾胃功能;黃連中的小檗鹼(Berberine)已被現代研究證實具降血糖作用。
  2. 抗炎與修復黏膜:黃連抑制胃腸道炎症反應,豬肚黏液蛋白或有保護胃黏膜效果,適合消渴病常見的「胃熱腸燥」狀態。
  3. 調控腸道菌群:黃連可調整腸道微生態,豬肚作為發酵基質或影響短鏈脂肪酸生成,間接參與糖代謝調控。

四、總結

此方體現中醫「清補並行」的治療智慧,以豬肚之「補」針對消渴久病的虛損本質,黃連之「瀉」針對燥熱標象,組方簡練卻涵蓋病因病機的關鍵環節,符合傳統「藥食同源」的應用思維。

傳統服藥法


豬肚1具(洗淨)。
入黃連1錢,煮極爛,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健豬肚,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豬肚1具(洗淨)。 主治:消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