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炙肚方
ZHI D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八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6.00)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50%
肺經 25%
脾經 25%
胃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炙肚方中包含豬肚,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虛益氣:豬肚性平味甘,具有補虛益氣、健脾胃的功效。炙烤後更能增強其溫補脾胃、益氣養血的作用。
2. 溫潤滋養:豬肚富含蛋白質、膠原蛋白等營養物質,可以溫潤滋養身體,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炙肚方以豬肚為主要藥材,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溫補脾胃、益氣養血、滋陰潤燥等功效,是常用的中藥方劑。
炙肚方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蔥白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之功效。炙肚方多用於治療寒邪入侵引起的腹部冷痛、腹瀉等症狀,蔥白可助於驅散寒邪,溫暖脾胃,緩解疼痛。
- 通陽利氣:蔥白入肺經,具有通陽利氣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腹部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炙肚方中往往加入其他具有溫陽、理氣功效的藥物,蔥白與之相輔相成,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炙肚方]主治「下焦風冷,腰腳疼痛」,屬中醫「風寒痹阻下焦」之證。下焦涵蓋腎、膀胱、腰膝以下部位,風冷之邪侵襲,導致氣血凝滯、經絡不通,表現為腰膝冷痛、屈伸不利。此方以溫補散寒、行氣通絡為核心,透過食物配伍,緩解風冷所致疼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豬肚:
- 性味甘溫,入脾胃經,傳統認為「以形補形」,具補虛損、健脾胃之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強健則氣血充盈,間接溫養下焦,助陽氣布散以驅風冷。
酒(半升):
- 性辛溫,能通血脈、散寒邪,增強行氣活血之力。酒作為引經藥,可助藥力直達下焦,並促進其他成分吸收。
蔥白(七莖):
- 辛溫發散,專通陽氣。《傷寒論》多用蔥白散寒通陽,此處用其宣通上下,驅逐風冷,兼能通絡止痛。
五味醬等汁:
- 推測為辛溫調味醬料(如薑、蒜、醋等),具溫散之性,助酒、蔥白增強散寒效果,同時促進食欲,輔助脾胃運化。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 溫補結合辛散:豬肚補益中焦,奠定氣血基礎;酒、蔥白、醬汁辛溫走竄,溫通下焦寒凝,體現「補中寓散」之思路。
- 局部與整體兼顧:脾胃健運則濕寒無從積滯,下焦氣血得溫則疼痛自緩,符合「治病求本」原則。
四、可能功效延伸
除主治腰腳疼痛外,推測此方亦適用於:
- 脾胃虛寒兼見下半身冷感者。
- 風寒初侵下焦,尚未化熱之輕症痹證。
此方體現古代食療特色,以食材配伍代藥,溫和調理,適合慢性虛寒證候。
傳統服藥法
豬肚1枚(治如食法,切為臠),酒半升,蔥白7莖(細切)。
上以五味醬等汁拌,炙熟,空腹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炙肚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八。 組成:豬肚1枚(治如食法,切爲臠),酒半升,蔥白7莖(細切)。 主治:下焦風冷,腰腳疼痛。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