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子散

皂莢子散

ZAO JIA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六十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0.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胃經 22%
腎經 22%
大腸經 16%
肺經 16%
肝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皁莢子散中包含皁莢,乃因其具有多方面的功效,與方劑的治療目的相符。

首先,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腫痛、濕疹等病症。而皁莢子散往往用於治療類似病症,皁莢的清熱解毒功效可為方劑的療效增效。

其次,皁莢含有皁苷類化合物,具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對於治療感染性疾病具有輔助作用。因此,皁莢的加入可增強皁莢子散的抗菌消炎效果,促進病症的康復。

綜上所述,皁莢的功效與皁莢子散的治療目的相一致,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抗菌消炎等作用,使其成為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皁莢子散方中加入露蜂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露蜂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皁莢子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並針對因熱毒所致的癰疽腫痛、瘡瘍等症狀起到更好的治療作用。
  2. 活血化瘀,消散瘀血: 露蜂房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地消散因熱毒所致的瘀血,促進傷口癒合。與皁莢子等藥物配合,能更好地消腫止痛,並加速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莢子散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痔疾,下血日夜無定,久不癒者」,針對痔瘡出血、血色鮮紅或黯紅,日久不癒者。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風熱燥濕蘊結大腸,或氣血虛弱、攝血無力所致,故以清熱祛風、涼血止血、益氣固脫為主要治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皂莢子(君藥)

    • 性味辛溫,入肺、大腸經,可「通竅搜風,散腫止痛」(《本草綱目》)。
    • 炮熟後減其峻烈之性,專攻痔瘡腫痛,配合祛風藥疏通腸道氣滯,緩解肛門瘀血腫脹。
  2. 槐實(臣藥)

    • 麩炒後增強止血作用,性涼味苦,直入大腸經,為「涼血止血要藥」(《本草備要》)。
    • 針對痔瘡下血,清熱涼血以治標。
  3. 荊芥穗、乾薄荷葉(佐藥)

    • 荊芥穗辛溫,祛風理血,能「散風邪,破結氣」(《本草求真》),適用於風熱下衝所致肛門灼痛。
    • 薄荷葉辛涼,疏風散熱,宣通鬱滯,緩解局部氣血壅塞。
  4. 黃耆、甘草(佐使藥)

    • 黃耆益氣升陽,固攝下元,防長期出血耗氣;甘草調和諸藥,兼緩急止痛。
  5. 天麻、芎藭(佐藥)

    • 天麻平肝息風,緩解因風邪引起的眩暈(古方中痔疾日久可能伴隨氣血上逆);芎藭活血行氣,助皂莢子散瘀消腫。

全方配伍邏輯

以「祛風涼血」為主軸,佐以「益氣固攝」:

  • 攻邪:皂莢子破滯、槐實涼血、荊薄祛風,直接針對痔瘡風熱瘀阻的病機。
  • 扶正:黃耆、甘草補氣,防祛風藥耗散正氣;天麻、芎藭調和氣血,標本兼顧。
  • 給藥途徑:溫酒或沸湯送服,酒能行藥勢,助藥力直達下焦病所。

總結

此方適用於痔瘡出血屬「風熱夾瘀」或「氣虛血熱」者,透過祛風清熱、益氣攝血,改善局部氣血壅滯與長期失血。組方兼顧攻補,體現古代「治痔需調氣血」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皂莢子200個(灰火炮熟,去皮),槐實(麩炒)4兩,甘草(炙)1兩,乾薄荷葉1兩,黃耆(錘)1兩,荊芥穗1兩,芎(艹窮)半兩,天麻半兩。
上為散。
每服1錢匕,溫酒調下。沸湯亦得,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子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皂莢子仁100個(麸炒微黃焦),槐鵝1兩(微炒),牛角尖屑1兩(微炒),露蜂房1兩(微炒)。 主治:痔疾,下血日夜無定,久不癒者。

皂莢子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八。 組成:皂莢子200個(灰火炮熟,去皮),槐實(麸炒)4兩,甘草(炙)1兩,乾薄荷葉1兩,黃耆(銼)1兩,荊芥穗1兩,川芎半兩,天麻半兩。 主治:妊娠氣壅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