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辰砂丹方劑中含有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硃砂的藥性與功效: 硃砂性寒,味甘,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辰砂丹以硃砂為君藥,針對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癲癇抽搐、驚風痙攣、熱毒瘡瘍等症狀,起到鎮靜安神、清熱解毒的作用。
- 硃砂與其他藥材的配伍: 辰砂丹中除了硃砂,還含有其他藥材,例如雄黃、龍腦、麝香等,這些藥材可以與硃砂相互協同,加強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同時也起到緩和硃砂毒性,提高安全性。
因此,辰砂丹方劑中含有硃砂,是基於其藥性與功效,以及與其他藥材的配伍關係,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辰砂丹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竅開竅,引藥上行:麝香性辛溫,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的功效,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腦血管供氧,並能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竈,發揮藥效。
- 增強藥效,相輔相成:辰砂丹中常配伍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作用的藥物,而麝香的通竅開竅作用能加強藥物的穿透性,使其更易於到達病變部位,並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提高整體療效。
辰砂丹方劑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全蠍性寒,可解辰砂之毒性: 辰砂為硃砂的別稱,性熱,入心經,有毒性。全蠍性寒,入肝經,可解熱毒,與辰砂配伍,可起到解毒降火的功效,降低辰砂的毒副作用。
二、 全蠍能通絡止痛: 全蠍具有通經絡、止疼痛的作用,可緩解辰砂可能引起的痺痛症狀,使其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辰砂丹方劑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辰砂丹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消散瘀血腫痛。
- 引藥入血: 乳香能引導藥物深入血脈,使辰砂等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辰砂丹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的藥物,乳香的作用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辰砂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足掌疼」,古代醫家認為足掌疼痛多與心腎不交、氣血瘀滯或濕熱下注相關。方中以辰砂(硃砂)為君藥,其性微寒,重鎮安神,兼能清心火;配以豬心引藥入心經,取「以形補形」之義,協調心神、通絡止痛。外裹燈心清心降火,利水通淋,可能間接緩解足部濕熱鬱滯之痛。後用茯苓健脾滲濕、甘草調和諸藥,推測全方通過「清心鎮靜、調和氣血」以達止痛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硃砂與豬心的配伍:
- 硃砂為礦物藥,傳統用於鎮心安神、清熱解毒,其重鎮之性可抑心火亢盛。
- 豬心為血肉有情之品,中醫認為能「引藥歸心」,加強硃砂對心經的作用。心主血脈,心火得清則血行順暢,間接改善足部氣血瘀滯。
燈心與煮法用意:
- 燈心草纏裹豬心,取其輕清之性,導心火下行,利小便,使濕熱從水道而出,緩解足部腫痛。
- 以井水、河水各半煎煮,井水性沉、河水性動,可能藉水火既濟之理,調和陰陽。
茯苓、甘草的增效作用:
- 茯苓健脾利濕,助運化水濕,治本以除足痛之因(濕濁下注)。
- 甘草炒赤後增強溫通之性,既可緩急止痛,又能調和硃砂寒性,防其傷胃。
推論可能機轉
此方從「心」論治足痛,體現中醫「上病下取、下病上治」的整體觀。心火亢盛或心神不寧可能導致氣血失調,間接引發足部經絡瘀阻。辰砂丹藉由清心鎮靜、利濕通絡,使氣血下行通暢,足痛自緩。方中礦物藥與血肉之品同用,亦反映古代「重鎮安神,血肉養陰」的配伍思維。
傳統服藥法
雄豬心1個。
將豬心破作兩片,去心內血,用好辰砂塞滿為度,以布線縫合,外合燈心包裹,以麻線縱橫纏定,以溏砂罐一個,入井水一半,河水一半,令十分滿,用文武火煮一復時,出去豬心,將朱砂細棗肉為丸,如綠豆大。入茯苓二兩半(焙乾),甘草半兩(炒令赤色,為細末)。
每用1大錢,沸湯點咽,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辰砂丹,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信1錢,雄黑豆60個或2兩。 主治:瘧。
辰砂丹, 出處:《普濟方》卷一○○引《衛生寶鑑》。 組成:雄豬心1個。 主治:心經熱癇邪。
辰砂丹,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六。 組成:朱砂(一半入藥,一半爲衣)5錢,信砒5錢,雄黃5錢。 主治:瘧疾。
辰砂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三。 組成:辰砂1錢,生麝半錢,蠍梢1錢(去尾尖),乳香半錢。 主治:足掌疼。
辰砂丹, 出處:《施圓端效方》引陰陽樊元真方(見《醫方類聚》卷一四一)。 組成:朱辰砂半兩,明信砒半兩,粉霜半兩。 主治:冷熱不調,赤白毒痢,久不癒者。
辰砂丹, 出處:《施圓端效方》引大名楊二方(見《醫方類聚》卷一二三)。 組成:明雄黃半兩,明砒5錢(同研極細),綠豆粉1兩,黑豆面1兩,朱砂2錢(留一半爲衣)。 主治:大人小兒諸種瘧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