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虛杜仲丸
BU XU DU Z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9.6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虛杜仲丸以杜仲為主要藥材,乃因其具有多種功效,與方劑補虛之目的相契合。
杜仲性溫,味甘,入肝、腎經,能補肝腎、強筋骨、安胎。方劑中以杜仲為君藥,主要針對虛勞體弱、腰膝痠軟、筋骨無力、胎動不安等症狀。杜仲的補肝腎功效,能填精益髓,強健筋骨,改善腰膝痠軟;其安胎作用,可緩解胎動不安,穩定胎兒。
故補虛杜仲丸以杜仲為組成,旨在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以達到補虛安胎之效。
補虛杜仲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其溫腎陽、補肝血、通經絡的功效。
杜仲性溫,擅長補肝腎、強筋骨,但其溫補之力偏於平和,對於腎陽虛寒較重者,單用杜仲效果可能不足。而肉桂性熱,溫陽之力強勁,與杜仲相配,可增強溫腎壯陽之效,使補肝腎的效果更顯著。
此外,肉桂還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可以促進藥力流通,更好地發揮杜仲補虛強壯之功。因此,肉桂的加入,既能增強補虛杜仲丸的溫補效果,又能促進藥物流通,使藥效更加顯著。
補虛杜仲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杜仲性溫,補腎壯腰,但其性偏燥,容易耗損津液。茯苓可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有助於中和杜仲的燥性,防止其過於耗傷津液,同時也能增強脾胃運化,更好地吸收藥物精華。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茯苓與杜仲搭配使用,可起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促進杜仲的藥效發揮,更好地達到補腎壯腰、強筋骨的效果。此外,茯苓還能寧心安神,有助於緩解因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失眠多夢等症狀。
補虛杜仲丸中加入枳殼,主要是為了緩解杜仲補益藥性過於溫燥而帶來的燥熱。枳殼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理氣消積、寬中散結的功效。它可以抑制杜仲補益藥性過於溫燥,防止藥性過於偏燥而導致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
此外,枳殼還能促進脾胃運化,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提高藥效。因此,補虛杜仲丸中加入枳殼,不僅可以平衡藥性,更能增強藥效,使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補虛杜仲丸中加入菟絲子,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補腎益精: 菟絲子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之效。杜仲擅長補肝腎,兩者搭配,可更有效地增強腎氣,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精疲乏力、遺精早泄等症狀有較佳的療效。
- 固本培元: 菟絲子還具有滋補肝腎、強壯筋骨、延緩衰老的作用。與杜仲共同作用,能更好地固本培元,增強體質,改善因腎虛導致的各種身體不適。
補虛杜仲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溫陽散寒: 杜仲性寒,久服易傷陽氣。乾薑溫中散寒,可補杜仲之不足,避免寒性藥物損傷陽氣,使其溫而不燥,補而不膩,更好地發揮補腎壯陽、強筋骨的功效。
- 助杜仲行氣: 杜仲性潤,易致氣滯。乾薑辛溫,可行氣活血,促進藥物吸收,幫助杜仲藥力運行全身,更有效地治療腰膝酸軟、筋骨乏力等症狀。
補虛杜仲丸中加入遠志,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益氣安神,助杜仲補腎強筋: 遠志性味苦甘,入心、肺經,具有益氣安神之效。杜仲善於補腎強筋,但若心神不安,則會影響藥力發揮。遠志可安神定志,使杜仲補腎強筋功效更顯著。
- 相輔相成,協同增效: 杜仲偏於補腎,而遠志則更擅長益氣安神。二者相輔相成,能夠更全面地調理人體機能。遠志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杜仲藥力更快抵達病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虛杜仲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腎虛勞損,腰疼少力」,針對因腎氣不足、長期勞累或年老體衰所致的腰部虛弱疼痛、行動乏力等症狀。其病機核心在於腎陽虧虛,筋骨失養,氣血運行不暢,故以溫補腎陽、強腰壯骨為主要治療方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杜仲
杜仲性溫味甘,歸肝腎經,為補肝腎、強筋骨之要藥。《神農本草經》載其「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在此方中專攻腎虛腰痛,兼能固攝下元,為全方核心。
2. 臣藥:菟絲子、肉桂
- 菟絲子:補腎益精,助陽固澀,與杜仲協同增強補腎填精之效。其酒浸後更增溫通之力,針對腎精不足。
- 肉桂:溫補命門之火,散寒通脈,改善腎陽虛導致的腰冷痛與氣血凝滯。
3. 佐藥:白茯苓、遠志、乾薑
- 白茯苓:健脾滲濕,防補藥滋膩滯氣,兼助運化水濕,緩解因腎虛可能伴隨的水濕停滯。
- 遠志:交通心腎,安神益智,腎虛勞損者常兼心神不寧,遠志可調和上下。
- 乾薑:溫中散寒,輔助肉桂增強溫陽效果,且能暖脾胃以資後天之本。
4. 使藥:枳殼
枳殼理氣寬中,麩炒後緩和其破氣之性,兼能行氣以防補藥壅滯,使補而不滯。
全方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以杜仲、菟絲子補腎治本,肉桂、乾薑溫陽散寒治標,搭配茯苓、枳殼調理中焦氣機。
- 動靜結合:補益藥中佐以行氣(枳殼)、通絡(肉桂),避免滋膩呆補。
- 心腎同調:遠志連結心腎,適用於腎虛兼見心神不安者。
治療原理總結:
透過溫補腎陽、強健筋骨為主,輔以健脾行氣、通絡止痛,改善腎虛勞損所致的腰痛乏力。蜜丸緩補,酒送服加強溫通,棗湯送服則偏重補益脾胃,適應不同體質需求。
傳統服藥法
杜仲(去粗皮,炙)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菟絲子(酒浸1宿,別搗)2兩,乾薑(炮)半兩,遠志(去心)2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溫酒或棗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虛杜仲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組成:杜仲(去粗皮,炙)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枳殼(去瓤,麸炒)1兩半,菟絲子(酒浸1宿,别搗)2兩,乾薑(炮)半兩,遠志(去心)2兩。 主治:腎虛勞損,腰疼少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