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蟲散

下蟲散

XIA CH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3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43%
脾經 15%
大腸經 15%
心經 12%
肝經 12%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下蟲散中包含使君子,主要原因如下:

  1. 驅蟲功效: 使君子味甘、性溫,具有殺蟲驅蟲之效。其主要成分使君子酯,對多種寄生蟲,如蛔蟲、蟯蟲、鉤蟲等都有顯著的殺滅作用,有助於治療小兒寄生蟲病。
  2. 配伍增效: 使君子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其驅蟲效果,並緩解藥性。例如,與檳榔同用,可增強殺蟲力;與苦楝皮同用,可降低毒性,並增強驅蟲作用。

下蟲散中包含檳榔,乃因其具有驅蟲之效。檳榔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其主要藥理作用為:

  • 驅蟲作用:檳榔中含有檳榔鹼等生物鹼,能麻痺腸道寄生蟲,使其失去附著力而排出體外。
  • 消積作用:檳榔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消化積滯。

因此,將檳榔納入下蟲散,可發揮其驅蟲、消積功效,有助於清除體內寄生蟲,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

下蟲散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其驅蟲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祛風止痛之效。其對多種寄生蟲,如蛔蟲、蟯蟲、鉤蟲等,皆有較強的殺滅作用。

此外,雄黃還可散結消腫,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蛇蟲咬傷等。

因此,下蟲散中加入雄黃,旨在利用其驅蟲作用,以達到驅除腸道寄生蟲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下蟲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大人、小兒腹內有蟲」,即針對腸道寄生蟲感染(如蛔蟲、絛蟲、蟯蟲等)所引起的腹痛、消化不良、或蟲積症候。古代醫家認為,蟲證多因飲食不潔、濕熱內蘊,或脾胃虛弱致蟲體孳生。下蟲散通過驅殺蟲體、瀉下排蟲,達到治療目的。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檳榔(6錢)

    • 為君藥,主殺蟲、行氣導滯。
    • 傳統認為其能麻痺蟲體(尤對絛蟲、蛔蟲有效),並刺激腸道蠕動,助蟲體排出。
  2. 黑白醜(牽牛子,4錢)

    • 為臣藥,性峻下逐水,通瀉二便。
    • 通過瀉下作用,促使被麻痺或殺死的蟲體從腸道排出。
  3. 烏梅(2個)

    • 為佐藥,味酸澀,傳統認為「蟲得酸則伏」。
    • 現代研究顯示,烏梅可改變腸道酸鹼環境,抑制蟲體活動,協同驅蟲。
  4. 花椒(30粒,去子)

    • 為佐藥,性溫,具殺蟲止痛之效。
    • 針對蟲積腹痛,能溫中散寒,緩解蟲擾所致的絞痛。
  5. 楝根樹皮(苦楝皮,1錢)

    • 為使藥,專功殺蟲(尤對蛔蟲),毒性較強,需控制劑量。
    • 與檳榔協同增強驅蟲效果。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綜合「殺蟲、瀉下、伏蟲」三法:

  • 殺蟲:檳榔、苦楝皮直接作用於蟲體;花椒輔助殺蟲並止痛。
  • 瀉下:黑白醜通便,促使蟲體排出,避免死蟲滯留體內。
  • 伏蟲:烏梅酸收抑制蟲體活動,加強他藥效力。

全方以攻邪為主,針對蟲證實證而設,邏輯層次清晰,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的思路。

(分析結束)

傳統服藥法


檳榔6錢,黑白醜4錢,烏梅2個,花椒(去子)30粒,楝根樹皮1錢。
上為末。
每服5分,黑糖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下蟲散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3.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4. 服用本方期間,如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下蟲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八。 組成:使君子1錢(去殼),檳榔1錢,雄黃5分。 主治:大人、小兒腹內有蟲。

下蟲散, 出處:《仙拈集》卷三引《全生》。 組成:檳榔6錢,黑白醜4錢,烏梅2個,花椒(去子)30粒,楝根樹皮1錢。 主治:諸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