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使君散以「使君子」為君藥,乃因其藥性專長於驅除腸道寄生蟲,故名「使君散」。
使君子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驅蟲、消積、止瀉的功效。其主治小兒疳積、蛔蟲病、蟯蟲病等症,而使君散正是針對此類病症所設。
因此,以「使君子」為君藥,體現了方劑組成之精妙,充分利用藥物特性,達到驅蟲消積之目的。
使君散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檳榔味辛性溫,入胃、大腸經,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對於因胃氣上逆、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檳榔能有效抑制胃氣上逆,起到止嘔的作用。
2. 消積化滯: 檳榔性溫,能消食積,化滯氣。對於飲食不節、脾胃虛弱導致的食積不化,檳榔能促進消化,幫助排除積滯,改善脾胃功能。
因此,使君散中加入檳榔,不僅能降逆止嘔,也能消積化滯,達到治療脾胃不和,嘔吐腹脹等症的功效。
使君散中含有雄黃,乃因其具有解毒、殺蟲之效。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脾經,能解毒殺蟲,並有燥濕止癢之功。古人認為,蛇蟲毒氣、瘟疫瘴氣等皆屬「邪毒」,而雄黃能剋制邪毒,故常用於治療外傷感染、皮膚病、以及因毒氣入侵引起的疾病。
使君散為治療外傷感染、皮膚病的常用方劑,其中雄黃的加入正是爲了發揮其解毒殺蟲之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使君散」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使君散」主治「蟲痛」,即因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引起的腹痛。古代醫家觀察到寄生蟲病常表現為臍周疼痛、時作時止,甚或嘔吐蟲體、面部白斑等症狀,此方專為驅蟲止痛而設。
組成與邏輯推理
使君子(去殼)
- 性味甘溫,歸脾、胃經,為傳統驅蟲要藥。
- 《本草綱目》載其「殺蛔蟲」,現代研究亦證實其有效成分「使君子酸」能麻痺蟲體,促其排出。
- 本方為君藥,直指病機。
檳榔
- 性味辛、苦、溫,歸胃、大腸經,具殺蟲、消積、行氣之功。
- 《名醫別錄》言其「殺三蟲」,尤擅驅絛蟲、蛔蟲,其生物鹼(如檳榔鹼)能癱瘓蟲體神經,並刺激腸道蠕動以助排蟲。
- 與使君子協同增強驅蟲效力,為臣藥。
雄黃
- 性辛溫有毒,歸肝、大腸經,傳統用於解毒殺蟲。
- 《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死肌,殺百蟲毒」。
- 少量配伍(本方僅用5分)可助殺蟲,但須謹防過量中毒,為佐藥。
苦楝根皮煎湯調服
- 苦楝皮苦寒有毒,專攻殺蟲,《日華子本草》稱其「治遊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癩,小兒壯熱,並煎湯浸洗」。
- 以其煎湯送服,增強方劑驅蛔效果,形成「使君子+檳榔+苦楝皮」的經典驅蟲組合。
治療原理
此方以「麻痺蟲體→促排外出」為核心:
- 使君子、檳榔麻痺蛔蟲肌肉,抑制其活動;
- 雄黃輔助殺蟲,針對頑固蟲體;
- 苦楝根皮協同作用並引藥下行,通過瀉下作用排出蟲體。
全方藥簡力專,符合中醫「蟲得辛則伏,得苦則下」的理論,適用於寄生蟲所致的實證腹痛。
潛在應用邏輯
若患者兼有脾胃虛弱,可考慮搭配健脾藥(如白朮、茯苓)以扶正;若蟲痛劇烈,可加烏梅安蛔,緩解蟲動引起的絞痛。此方體現了中醫「驅邪不傷正」的用藥思路,然須辨證準確,針對蟲積實證而設。
傳統服藥法
使君子(去殼)1錢,檳榔1錢,雄黃5分。
上為末。
每服1錢苦楝根皮煎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使君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八。 組成:使君子(去殼)1錢,檳榔1錢,雄黃5分。 主治:蟲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