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羊膏

烏羊膏

WU YANG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40%
大腸經 22%
心經 18%
肝經 18%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羊膏方劑中包含檳榔,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消積: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驅蟲止痛的功效。烏羊膏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檳榔能幫助行氣消積,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食慾,達到治療目的。
  2. 助藥力:檳榔性溫,可溫中散寒,有助於烏羊膏中其他藥材發揮藥效,提升療效。同時,檳榔本身也具有一定滋補作用,能增強患者體質,促進康復。

烏羊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癰腫、瘡毒等皮膚病。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是一種含有砷的礦物,古代因其特性被廣泛應用。雄黃具有抗菌消炎的特性,能有效抑制細菌及病毒的生長,有助於治療皮膚炎症。

此外,雄黃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解毒的功效,能清熱解毒,尤其對於由於濕熱所引起的皮膚病有良好的療效。在烏羊膏的配方中,雄黃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內服方面,外用時也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等效果。

然而,由於雄黃中含有砷,使用時需謹慎,避免過量以免引起中毒。因此,在使用含有雄黃的中藥時,應遵循專業醫師的指導,以確保安全和療效。整體而言,雄黃的納入是基於其特有的藥理作用及在特定病症中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羊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普濟方》等古籍,主要用於治療「白禿瘡」(類似頭癬,黃癬)、「惡瘡」(潰爛難癒之瘡瘍)、及「臁瘡」(下肢慢性潰瘍),其功效以「殺蟲止癢、去腐生肌」為核心。

  1. 白禿瘡:古代認為多因風熱濕蟲侵襲頭皮,致毛髮脫落、白屑堆積。烏羊膏透過外敷「引蟲出竅」,再以藥洗清除寄生蟲與濕毒。
  2. 惡瘡、臁瘡:此類瘡瘍多與濕毒蘊結、氣血瘀滯相關。方中藥物配伍可拔毒祛腐,促進瘡面癒合。

方劑組成及治療邏輯分析

1. 獖豬糞(臘月收,燒灰)

  • 藥性:獖豬(閹割之公豬)糞經燒灰後,性溫燥,具「解毒斂瘡」之效。古方中常用動物糞便燒灰(如《聖惠方》用蠶砂治爛弦風眼)外用於瘡瘍,取其燥濕吸附穢濁之能。
  • 邏輯:臘月收糞因氣候寒冷,穢濁之氣較少;燒灰後產生碱性物質(類似草木灰),可抑制皮膚真菌,且灰分能收濕止癢。

2. 檳榔

  • 藥性:苦辛溫,傳統用於殺蟲(如絛蟲、蟯蟲),外用則能「破滯行氣、祛濕止癢」。
  • 邏輯:白禿瘡與蟲癢相關,檳榔殺蟲之力可直接作用於患處,並藉其辛散之性宣透皮膚濕毒。

3. 雄黃

  • 藥性:辛溫有毒,為傳統殺蟲解毒要藥(如《外科正宗》治疥瘡常用雄黃配伍)。
  • 邏輯:雄黃含砷化物,對皮膚真菌、寄生蟲有強效抑制作用,但需控制劑量避免刺激。

製劑與外用原理

  1. 麻油調鴨子清

    • 麻油潤膚防皴裂,鴨蛋清(陰寒之性)能清熱解毒,共調為「厚餅」敷頭,形成封閉環境「誘蟲外出」。
    • 古人認為蟲患遇油性藥膏會主動鑽出(類似現代「蟯蟲膠帶試驗」原理),待劇癢時揭去,可帶出部分寄生蟲或分泌物。
  2. 苦楝根煎湯淋洗

    • 苦楝根苦寒殺蟲(含川楝素),為古代治疥瘡、頭癬常用外洗藥,進一步清潔瘡面。
  3. 濕摻乾調

    • 濕性瘡面直接撒藥末(雄黃、檳榔殺蟲燥濕),乾性則以麻油調輕粉(水銀製劑)加強抑菌生肌。

整體治療思維

此方體現古代「以毒攻毒」「蟲出則癒」的直觀思維:

  • 殺蟲為本:雄黃、檳榔針對「蟲毒」病機,直折病源。
  • 物理導引:厚敷藥膏創造缺氧環境,迫使蟲體移動(類似現代真菌培養的誘導法)。
  • 分階段處理:先「引邪外出」,再「清潔解毒」,終「生肌收口」,符合中醫外科「祛腐-生新」的遞進原則。

傳統服藥法


獖豬糞(臘月收,燒灰)半兩,檳榔2錢,雄黃1錢。
上為末,先以麻油調和鴨子清,約頭大小,作厚餅。
溫覆頭上引蟲,待十分癢,忍不得,令人急手揭起;次用苦楝根煎湯淋洗,拭淨。濕則摻,乾則麻油、輕粉調抹。
不可熱覆,不得動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烏羊膏, 出處:《直指》卷二十四。 組成:獖豬糞(臘月收,燒灰)半兩,檳榔2錢,雄黃1錢。 主治:白禿瘡及惡瘡、臁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