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黃丸

BIN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40%
大腸經 20%
心經 20%
肝經 20%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19

方劑組成解釋

檳榔丸中包含檳榔,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驅蟲止瀉: 檳榔味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驅蟲、消積、止瀉的功效。對於蛔蟲、蟯蟲等寄生蟲感染引發的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檳榔能有效驅除蟲體,改善症狀。
  2. 消食健胃: 檳榔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消食積滯,改善胃腸功能。對於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引起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檳榔能起到健脾消食的作用。

檳黃丸中添加雄黃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 解毒驅蟲: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的功效。可有效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脘腹脹痛、泄瀉、蟲積腹痛等症狀。

二、 增強藥效:雄黃與檳榔、黃連等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腹痛、腹瀉等病症。其燥濕作用可配合檳榔驅除腸道寄生蟲,黃連則可清熱解毒,三者合用,相輔相成,療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檳黃丸主治功效分析

檳黃丸,由檳榔與雄黃組成,其主要功效在於驅蟲與消積。從多篇古籍醫案中可見,此方劑主要針對因蟲積所致的胃脘及腹部疼痛。

治療原理分析:

  • 驅蟲止痛: 檳榔具有殺蟲、消積的作用,而雄黃則有解毒、驅蟲的功效。兩者合用,能有效針對腸道寄生蟲,解除其對腸道的刺激,從而緩解因蟲積引起的疼痛。

    • 《顧松園醫鏡》提及「檳黃丸,胃脘心腹因蟲作痛,痛有休止,面生白斑,或吐清水,淡食而飢則痛,厚味而飽則安」,明確指出此方對蟲積導致的腹痛有效,且疼痛有間歇性,伴隨面部白斑等症狀。
    • 《古今醫案按》中案例也指出,患者「腹中嘈痛」,且飲食入喉似有阻礙,面色痿黃,脈象大而數,這些都是蟲積的典型症狀。
    • 《重訂廣溫熱論》亦載明「殺蟲,輕則檳黃丸」。
  • 消積導滯: 蟲積不僅會引起疼痛,還會阻礙腸道氣機運行,導致積滯。《症因脈治》中提到「若積滯下痢,小便不利,用檳黃丸」,表明檳黃丸具有一定的消積導滯作用,能幫助排除腸道內的積滯。

  • 清熱化濕: 《古今醫案按》中分析,患者出現「脈大而數,腹痛嘔涎,面色痿黃」等症狀,是由於「虛而有濕,濕熱相兼,蟲乃生焉」。檳黃丸雖然主要作用是驅蟲,但在一些案例中,搭配清熱燥濕的藥物,如《顧松園醫鏡》中提及可加黃連、童便等,能更好地應對濕熱蟲積的情況。

  • 攻補兼施: 案例中,有些醫家指出,在蟲積嚴重的情況下,單純的補益並不能解決問題,必須先攻邪,驅除蟲積,才能進一步調養身體。如《醫宗必讀》中的案例,以及《古今醫案按選》的分析,都強調了先攻後補的重要性。

  • 針對不同病程階段: 從《痢疾明辨》的醫案可見,檳黃丸也可用於痢疾初起之時,攻補兼施,以解決積滯。而《病機沙篆》提及「新起而實且澀滯者,檳黃丸」,也說明了此方劑在疾病初起時的應用價值。

總結:

檳黃丸主要針對蟲積引起的腹痛、面部白斑、嘔吐清水等症狀,其治療原理在於驅蟲、消積、導滯,並且可根據病情的具體情況,搭配其他藥物清熱化濕、攻補兼施。此方劑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強調在治療疾病時,要明確病因病機,靈活運用方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檳黃丸, 出處:《顧松園醫鏡》卷十四。 組成:雞心檳榔、雄黃、制綠礬各等分。 主治:胃脘心腹因蟲作痛,痛有休止,面生白斑,或吐清水,淡食而饑則痛,厚味而飽則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