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發菊花散

洗發菊花散

XI FA JU HU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肺經 18%
脾經 14%
腎經 10%
胃經 7%
心經 7%
膽經 7%
大腸經 3%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肝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洗發菊花散」中包含「菊花」,主要源於菊花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解毒: 菊花性寒,味甘苦,可清肝火、解熱毒。對於頭皮因濕熱、油膩而引起的頭皮屑、瘙癢等問題,菊花能有效地去除熱毒,舒緩頭皮炎症。
  2. 疏風散熱: 菊花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作用。對於風熱引起的頭皮屑、瘙癢,菊花能有效地疏散風熱,達到止癢的效果。

因此,菊花在「洗發菊花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地改善頭皮問題,促進頭髮健康生長。

「洗髮菊花散」中加入「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止癢去屑: 蔓荊子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頭皮炎症、瘙癢、頭皮屑等問題。
  2. 生髮烏髮,改善髮質: 蔓荊子還具有生髮烏髮、改善髮質的功效,可促進頭髮生長,使頭髮烏黑亮麗。

因此,將蔓荊子加入「洗髮菊花散」中,能起到清熱止癢、生髮烏髮的多重功效,達到改善頭皮健康、提升髮質的效果。

洗發菊花散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抑菌止癢: 側柏葉性涼味苦,具清熱燥濕、止癢殺蟲之效。對於頭皮濕熱引起的瘙癢、頭皮屑等症狀,可起到抑菌止癢的作用,配合菊花清熱解毒,可有效改善頭皮環境,促進頭髮健康生長。
  2. 烏髮固發: 側柏葉富含黃酮類物質,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抵抗自由基對頭髮的損傷,延緩頭髮老化,並能促進頭皮血液循環,為頭髮提供充足的營養,有助於烏髮固發。

洗發菊花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通絡,促進頭皮血液循環: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能改善頭皮血液循環,促進毛囊的營養供應,有助於頭髮生長。
  2. 清熱解毒,改善頭皮炎症: 川芎兼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有效改善頭皮因濕熱、風寒等引起的炎症,減輕頭皮瘙癢、脫髮等症狀,為頭髮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洗發菊花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止癢功效。

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利濕、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頭皮屑、頭癢等症狀,桑白皮能清熱解毒,抑制頭皮菌羣的過度生長,減輕炎症,達到止癢的效果。此外,桑白皮還能促進頭皮血液循環,改善頭皮微環境,有助於頭髮健康生長。

「洗發菊花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去屑止癢:白芷性溫,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頭皮屑、頭皮瘙癢等症狀,白芷能有效清除頭皮表面的污垢和油脂,並抑制真菌生長,從而達到去屑止癢的效果。
  2. 美髮烏髮:白芷含有揮發油和多種活性成分,能促進頭皮血液循環,改善頭皮營養供應,有助於頭髮烏黑亮麗,減少頭髮脫落。

洗發菊花散方中加入細辛,乃取其辛溫解表之效,針對頭皮風寒濕邪所致的頭風、頭皮瘙癢、脫髮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細辛性溫,入肺、膀胱經,能溫經散寒,通鼻竅,止痛。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頭皮導致的頭風、頭痛,細辛可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皮供血不足,達到治療效果。此外,細辛也能改善頭部氣血運行,促進毛囊生長,減輕脫髮症狀。

洗髮菊花散中加入旱蓮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黑髮固髮: 旱蓮草性涼,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腎、烏髮固髮的功效。其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黃酮類、多糖類等,可促進頭皮血液循環,改善毛囊營養,有助於烏黑頭髮,防止脫髮。

2. 清熱止癢: 洗髮菊花散多以清熱解毒、去屑止癢為目的。旱蓮草的清熱涼血作用,有助於舒緩頭皮炎症,減少頭皮瘙癢,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更佳的止癢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洗發菊花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頭髮脫落」,屬外洗方劑。其功效主要針對風邪上擾、氣血不暢、毛竅失養所致之脫髮。透過煎湯外沐,直接作用於頭皮,以祛風活絡、清熱涼血、滋養毛髮。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甘菊花(君藥)

    • 性味甘涼,歸肝經,善疏風清熱、平肝明目。頭為諸陽之會,易受風熱侵擾,菊花能清頭目風熱,緩解頭皮癢痛,為方中主藥。
  2. 蔓荊子(臣藥)

    • 辛散苦降,專入頭面,助菊花疏散風邪,兼能清利頭目。《本草綱目》言其「治頭風痛,腦鳴,目淚出」,可改善頭皮氣血瘀滯。
  3. 乾柏葉、旱蓮草(佐藥)

    • 乾柏葉:苦澀微寒,涼血止血,兼能生髮。古代用於「頭髮不生」(《聖惠方》),其揮發成分或刺激頭皮循環。
    • 旱蓮草:甘酸寒,滋補肝腎,涼血止血。內服外用均有益髮之效,與柏葉協同滋養毛根。
  4. 川芎、白芷、細辛(使藥)

    • 川芎:辛溫行氣活血,上行頭目,促進頭皮血行。
    • 白芷:辛溫祛風燥濕,善治頭面皮膚癢疹,輔助菊花、蔓荊子祛風邪。
    • 細辛:辛溫走竄,開毛竅、通經絡,助藥性滲透。三藥合用,推動氣血上榮,改善頭皮濡養。
  5. 桑根白皮

    • 甘寒,瀉肺平喘,兼有利水之效。此處取其「皮走皮」之性,清頭皮濕熱,或緩解脂溢性脫髮之油膩。

全方協作原理

本方以祛風清熱為主,兼顧活血滋陰。風熱得清則頭皮不癢,血行通暢則毛根得養。旱蓮草、柏葉涼血滋陰,針對血熱或肝腎不足之脫髮;川芎、細辛等辛溫藥反佐,防寒涼藥凝滯氣血。漿水(發酵米湯)煎煮,取其微酸收斂之性,助藥力吸附頭皮。

延伸推論

此方適用於風熱上攻、血虛夾瘀之脫髮,如頭皮紅癢、頭髮乾枯易折。若屬氣血大虛或濕熱壅盛,則需內服藥調理為宜。外用方劑之理,重在局部調暢,乃古代「外治內病」之體現。

傳統服藥法


甘菊花2兩,蔓荊子1兩,乾柏葉1兩,川芎1兩,桑根白皮(去粗皮,生用)1兩,白芷1兩,細辛(去苗)1兩,旱蓮草(根、莖、花、葉)1兩。
上為粗末。
每用藥2兩,漿水3大碗,煎至2大碗,去滓,沐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涼,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洗發菊花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甘菊花2兩,蔓荊子1兩,乾柏葉1兩,川芎1兩,桑根白皮(去粗皮,生用)1兩,白芷1兩,細辛(去苗)1兩,旱蓮草(根、莖、花、葉)1兩。 主治:頭發脫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