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洗浴菖蒲湯」中包含水菖蒲,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除濕: 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腎經,具有祛風除濕、開竅醒神之效。用於洗浴,可有效驅除體內濕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 醒神益智: 水菖蒲亦有開竅醒神之功效,洗浴時,其香氣可舒緩壓力,提神醒腦,有助於改善失眠多夢、頭昏腦脹等症狀。
洗浴菖蒲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基於其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與菖蒲相輔相成,加強祛風止癢的效果。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作用。菖蒲則性味辛溫,入心、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消腫的作用。二者合用,可有效祛除風寒濕邪,緩解因風寒溼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達到舒緩肌膚、促進血液循環的效果,同時也起到預防感冒的作用。
洗浴菖蒲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風止癢: 荊芥性辛溫,具有解表散風、止癢消腫的功效。菖蒲則能清熱解毒,祛濕止癢。二者合用,可有效驅除風寒濕邪,止癢止痛,緩解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
- 活血通絡: 荊芥入肺經,可宣肺解表,活血通絡,促進血液循環。菖蒲則能疏通經絡,利水消腫。二者配伍,可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洗浴菖蒲湯」方劑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功效。菖蒲則具有芳香化濕、開竅醒神之效。二者合用,可清熱解毒,去除暑濕之邪,緩解因濕熱所致的皮膚炎症、瘙癢等症狀。
- 涼血止癢:石膏能清熱涼血,而菖蒲的香氣有助於舒緩皮膚瘙癢。二者合用,可有效緩解夏季濕熱引起的皮膚不適,達到涼血止癢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洗浴菖蒲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為外洗湯劑,主治「小兒諸疾」。古代醫家認為小兒體質嬌嫩,易受風邪侵襲,或內傷飲食而生濕熱,引發皮膚瘙癢、驚癇不安、風疹等症。此方以菖蒲為主藥,配合祛風清熱之品,通過藥浴外治,既可清熱疏風,又可避穢安神,適於小兒外感風邪或內熱不適所致之疾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菖蒲(3兩)
- 性味辛溫,芳香開竅,能辟穢化濕、安神鎮驚。
- 外洗可祛皮膚風濕,古代常用於小兒驚風、癲癇,取其通絡醒神之效。
臣藥:防風(2兩)、荊芥穗(2兩)
- 兩者均為辛溫解表藥,防風長於祛風勝濕,荊芥穗輕揚散風,兼能透疹。
- 合用增強祛風解表之力,尤適小兒風邪束表引起的皮膚紅癢或發熱不安。
佐藥:石膏(1兩)、梅根(1兩)
- 石膏性寒,清熱瀉火,可制約風藥之溫燥,針對小兒內熱或外感化熱。
- 梅根(疑為烏梅根或白梅根)傳統用於收斂生津、解毒,或能緩解皮膚濕癢。
治療原理推論
- 此方以「散風截癇」為核心,結合解表、清熱、化濕三法。
- 藥浴時,藥力透過腠理吸收,直接作用於肌表:
- 菖蒲芳香滲透,防風、荊芥疏風透邪,石膏清解熱毒,梅根輔助斂瘡止癢。
- 尤其小兒「肝常有餘」,易因風熱引動肝風,菖蒲與防風配伍可平肝熄風,預防驚癇。
三、適應症延伸思考
雖原文泛稱「小兒諸疾」,然從藥物配伍推測,可能更適用於:
- 外感風邪:如發熱無汗、皮膚瘙癢。
- 風疹濕瘡:荊芥穗透疹,石膏清熱,適合風熱型皮疹。
- 驚風先兆:菖蒲鎮驚,防風息風,或於抽搐前驅期輔助緩解。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觀念,透過藥浴調和營衛、疏通腠理,達到內病外治之效。
傳統服藥法
菖蒲3兩(1寸9節者),防風2兩,荊芥穗2兩,石膏1兩,梅根1兩。
散風截癇。
上為粗末。
每用5匙,水3碗,煎3-5沸,適寒溫,浴兒,先洗頭面,次浴身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癲癇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洗浴菖蒲湯, 出處:《禦藥院方》卷十一。 組成:菖蒲3兩(1寸9節者),防風2兩,荊芥穗2兩,石膏1兩,梅根1兩。 主治:散風截癇。主治:小兒諸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