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丸

QIN JI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心經 16%
膽經 16%
心包經 8%
脾經 8%
肺經 8%
胃經 8%
肝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秦艽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風止痛: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風止痛、活血化瘀之效。秦艽丸以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為主,川芎可配合秦艽、防風等藥物,共同疏散風寒,止痛止痺,改善患者的肢體疼痛症狀。
  2. 活血通絡:川芎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藥物成分的滲透,加速藥效發揮。對於因風寒濕痺引起的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的症狀,川芎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秦艽丸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緩解疼痛: 秦艽丸主治風濕痹痛,而當歸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止痛之功效,可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疼痛症狀。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秦艽性寒,擅長祛風濕,但易傷脾胃。當歸性溫,能補益氣血,並能緩解秦艽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損傷脾胃,同時也能增強秦艽祛風濕的作用,使得藥效更加顯著。

秦艽丸以「秦艽」為名,自然以「秦艽」為主要成分,這是藥方命名的一般規律。其原因如下:

  1. 主治功效: 秦艽為該方劑的主要藥材,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濕、止痛等功效,針對該方劑所治療的疾病,如風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秦艽起著關鍵作用。
  2. 藥性特點: 秦艽性苦寒,善於清熱解毒,並能祛除風寒濕邪,與其他藥材配伍,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以「秦艽」為名,既能突出主要藥材,又能體現其主要功效,符合傳統中藥方劑的命名原則。

秦艽丸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熱,解表止痛: 秦艽丸主治風寒濕痹,而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效,可與秦艽、防風等藥材協同作用,驅散寒邪,止痛止痺。
  2. 通絡止痛,活血化瘀: 荊芥除了疏散風寒,還具通絡止痛、活血化瘀之效。秦艽丸中多用於風寒濕痺,而荊芥能幫助藥力深入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荊芥在秦艽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既能疏散風熱,又能通絡止痛,有助於治療風寒濕痺等病症。

主治功效


秦艽丸概述

秦艽丸是一種中醫方劑,主要由川芎、當歸、秦艽、荊芥四味中藥組成,具有補氣血、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強筋骨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產後氣血虛弱、風邪侵襲頭部導致的頭痛等症狀。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2.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3. 荊芥: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4. 秦艽: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

秦艽丸的功效

秦艽丸的主要功效有以下幾種:

  1. 補氣血:川芎和當歸均具有補氣血的功效,可改善產後氣血虛弱的症狀。
  2. 祛風除濕:川芎、荊芥和秦艽均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可幫助驅散風邪濕邪,緩解頭痛症狀。
  3. 清熱利尿:秦艽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可幫助清除體內的熱邪和濕邪,從而緩解頭痛症狀。
  4. 強筋骨:秦艽具有強筋骨的功效,可幫助增強筋骨,改善產後腰痠背痛等症狀。

總結

秦艽丸是一種由川芎、當歸、秦艽、荊芥四味中藥組成的中醫方劑,具有補氣血、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強筋骨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產後氣血虛弱、風邪侵襲頭部導致的頭痛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秦皮(去粗皮)1兩,黃柏(去粗皮,炙)1兩,黃芩(去黑心)1兩,防風(去叉)1兩,柴胡(去苗)1兩,黃連(去須)1兩,甘草(炙)1兩半,葳蕤1兩半,木通(銼)1兩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後、臨臥溫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濕疹癤和癰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胃腸出血皮膚搔癢身體消瘦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秦艽丸, 出處:《慎齋遺書》卷七。 組成:川芎2兩,白芍4兩,歸身4兩,香附4兩(醋炒),秦艽4兩,槐花4兩(炒)。 主治:腸風,久風入中。

秦艽丸, 出處:《明醫指掌》卷九。 組成:川芎2兩,當歸2兩(酒洗),秦艽1兩(酒洗),荊芥1兩(取穗)。 主治:産後氣血大虛,風邪入於頭腦作痛者。

秦艽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一。 組成:秦艽1兩半,烏蛇(酒浸,去皮骨,炙)1兩半,苦參1兩半,升麻1兩半,枳殼(去瓤,麸炒)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惡實2合,大黃(銼,炒)2兩。 主治:肺風熱,皮膚瘡癬,瘙癢。

秦艽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一。 組成:秦艽(去苗土)1兩半,防己1兩半,松脂(煉成者)1兩半,枳殼(去瓤,麸炒)2兩半,蒺藜子(炒,去角)2兩半,苦參1兩,白朮1兩,芎藭1兩,防風(去叉)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蒴藋1兩,乾薑(炮)1兩。 主治:風瘙癮疹,搔之癒甚。

秦艽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秦艽半兩(去苗),龍膽1分(去蘆頭),桑銀白皮半兩(銼),地骨皮半兩,黃耆半兩(銼),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人參半兩(去蘆頭),柴胡3分(去苗),赤茯苓半兩,犀角屑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羸瘦體熱,心神煩悶,小便赤黃。

秦艽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秦艽2兩(去苗),黃耆2兩(銼),漏蘆1兩半,烏蛇4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防風1兩半(去蘆頭),黃連1兩半(去須),苦參2兩(銼),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 主治:清熱除癢。清血解毒。主治:疥瘡、濕疹、頑癬。乾癢,搔之皮起。膿窠疥。慢性濕疹(頑濕瘍)、神經性皮炎(頑癬)、皮膚瘙癢症(隱疹)、尋常性狼瘡(流皮漏)、盤狀紅斑性狼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