榧子貫眾湯

榧子貫眾湯

FEI ZI GUAN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劑學》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0.9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40%
大腸經 22%
肺經 18%
肝經 18%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榧子貫眾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蟲作用:檳榔性溫,味辛,具有驅蟲止痛之效。與方中榧子、貫眾等藥物共同作用,能有效驅除腸道寄生蟲,治療蟲積腹痛、腹脹等症。
  2. 消食化積:檳榔還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功效。配合方中其他藥物,有助於消解積滯,改善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

因此,檳榔在榧子貫眾湯中發揮著驅蟲消食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榧子貫眾湯」中的「貫眾」為主要藥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作用:

  1. 驅蟲殺蟲:貫眾性苦寒,具有驅殺腸道寄生蟲的功效,特別對於蛔蟲、蟯蟲等有顯著效果。此與方劑中「榧子」的殺蟲功效相輔相成,加強驅蟲效果。
  2. 清熱止痢:貫眾除了驅蟲,亦能清熱止痢,對於因蟲積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此與方劑其他藥材,如「黃連」等,共同達到清熱止痢的目的。

因此,「貫眾」在「榧子貫眾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有效驅除寄生蟲,又能清熱止痢,達到治療蟲積腹痛、腹瀉等症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榧子貫眾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鉤蟲病」,古代稱鉤蟲為「伏蟲」或「鈎腸蟲」,其症狀常見面色萎黃、四肢乏力、腹痛嗜異(如喜食生米、泥土等),又稱「黃胖病」。鉤蟲寄居腸道,吸血致氣血虧虛,故方以殺蟲為本,兼行氣破滯,截斷蟲體生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榧子(1兩):

    • 《神農本草經》載其「殺三蟲」,能潤腸通便,驅蟲而不傷正氣。所含脂肪油與有效成分,可麻痺蟲體,使蟲附著力減弱。
    • 現代研究:榧子含檜脂醇,對腸道寄生蟲神經系統具抑制作用。
  2. 檳榔(1兩):

    • 《名醫別錄》謂「殺三蟲,逐水導滯」,其檳榔鹼(arecoline)能癱瘓蟲體肌肉,尤對絛蟲、鉤蟲有效。
    • 與榧子協同,一者麻痺神經,一者促蟲體排出。
  3. 紅藤(1兩):

    • 又名大血藤,本草少載驅蟲,但其苦平入血分,活血通絡,或助改善鉤蟲叮咬腸壁致局部瘀血水腫。
    • 推測:鉤蟲吸血致腸絡損傷,紅藤活血以輔助修復,亦可能藉其輕瀉性助排蟲。
  4. 貫眾(5錢):

    • 《本草綱目》稱其「除三蟲」,含綿馬素,可毒殺蟲體,傳統多用於蛔蟲、絛蟲。
    • 用量較輕,恐其苦寒傷胃,故配伍檳榔、大蒜辛溫制之。

配伍特點與增效設計

  • 辛溫佐苦寒:貫眾偏寒,搭配檳榔、大蒜辛溫,既制寒性,又增強殺蟲(辛溫氣味擾蟲體代謝)。
  • 氣血並調:紅藤活血、榧子潤腸,減緩蟲積致氣滯血瘀;生大蒜「通五臟,達諸竅」,其硫化物直達蟲所。
  • 服法用意:分次服藥搭配生蒜,維持腸道藥物濃度,蒜素(allicin)協同麻痺蟲體,三日療程截斷蟲卵孵化週期。

此方以「殺蟲—排蟲—調腸」為軸,體現中醫「殺伏蟲必兼行氣活血」之思路,契合鉤蟲致病機制。

傳統服藥法


榧子1兩,檳榔1兩,紅藤1兩,貫眾5錢。
驅鈎蟲。
水煎取汁,分2次服。每次服藥時隨吃生大蒜2至3瓣。連用三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榧子貫眾湯, 出處:《方劑學》。 組成:榧子1兩,檳榔1兩,紅藤1兩,貫眾5錢。 主治:驅鉤蟲。主治:鉤蟲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