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聖湯

獨聖湯

DU SHENG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肝經 33%
胃經 33%
肺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獨聖湯中加入貫眾,主要考量其驅蟲止痢之效。

貫眾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痢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用於治療腸道濕熱所致的腹痛、瀉痢、蟲積腹痛等症狀。同時,貫眾又能殺滅腸道寄生蟲,尤其對於蛔蟲、蟯蟲等有較好的驅蟲效果。

因此,在獨聖湯中加入貫眾,可起到清熱解毒、殺蟲止痢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獨聖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獨聖湯》主「産後亡血過多,心腹徹痛,然後血下,久而不止,及赤白帶下,年深諸藥不能療者」。其核心病機為:

  1. 產後瘀血內阻:因分娩亡血過多,氣血俱虛,餘血未盡,瘀滯胞宮,導致「心腹徹痛」;瘀血阻絡,新血難安,故「血下久而不止」。
  2. 久病帶下:赤白帶下遷延不癒,多因血瘀夾濕,瘀久化熱,濕熱下注,纏綿難癒,謂「年深諸藥不能療」。

此方以單味「楂肉」(山楂)為君,專攻瘀滯,兼調氣血,以「通」為治,契合「瘀去則新生」之理。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楂肉(山楂)之性味功效

    • 性味歸經:酸甘微溫,入肝、脾、胃經。
    • 傳統應用
      • 活血散瘀:《食鑒本草》載山楂「化血塊、氣塊」,《本草綱目》言其「消肉積癥瘕,痰飲痞滿」。
      • 收澀止血:其酸澀之性可斂血止崩,《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山楂「善入血分,為化瘀血之要藥……且兼能開鬱結、止疼痛」。
    • 劑量特點:原方用「1斤(研末),每次2兩煎服」,大劑量專攻頑瘀,小劑分服以緩圖其效。
  2. 組方邏輯

    • 單味成方,力專效宏:山楂兼具「散瘀」與「收澀」雙向調節之能:
      • 針對「產後瘀痛」,藉其活血之力,通瘀以止痛,瘀去則血自止。
      • 針對「赤白帶下」,以其酸收斂帶,溫通化濕,標本兼顧。
    • 氣血並調:產後多虛多瘀,山楂酸甘化陰,微溫行氣,既能活血不傷正,又能防純澀留瘀。
  3. 治療原理推演

    • 瘀血崩漏:山楂散胞宮瘀滯,使血歸經,符合「通因通用」之法。
    • 久年帶下:瘀濕互結,山楂活血以消瘀,酸收以固帶,溫性亦可散寒濕。

三、現代應用啟發

從現代藥理觀之,山楂含黃酮類、有機酸,能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化瘀),並收縮子宮平滑肌(止血)。其主治可延伸至:

  • 功能性子宮出血(瘀血型)
  • 慢性盆腔炎(血瘀夾濕)
  • 產後子宮復舊不良

此方體現中醫「簡、便、效、廉」特色,唯須辨明「瘀血內阻」為前提,非虛寒或實熱者需加減配伍。

傳統服藥法


楂肉1斤(研末)。
每次2兩,煎湯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陰道炎白帶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胃腸出血子宮頸炎赤白帶

相同名稱方劑


獨聖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三。 組成:麥門冬、烏梅(去核)各等分。 主治:煩熱。

獨聖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 組成:黃芩(去黑心)5兩。 主治:血妄行,或衄或衊。

獨聖湯,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楂肉1斤(研末)。 主治:小兒下紅積,及産婦血痢。

獨聖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二十引京師祝景助教方。 組成:貫眾(狀如刺猬者)1個(全用,不銼斷,隻揉去毛花萼)。 主治:産後亡血過多,心腹徹痛,然後血下,久而不止,及赤白帶下,年深諸藥不能療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