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鱉裹方
MU BIE GUO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40.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木鱉裹方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 木鱉子性寒,味苦,歸肝、脾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或外傷引起的腫痛有顯著療效。方中加入木鱉子,可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 木鱉子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不暢,有利於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木鱉裹方中加入木鱉子,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多重作用,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木鱉裹方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木鱉子溫經止痛:木鱉子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寒性較重,容易傷陽氣。肉桂性熱,具有溫陽散寒、溫經止痛的功效,可以溫助木鱉子,使其藥力更好地發揮,避免寒性過重而傷及正氣。
- 活血化瘀,促進藥效吸收:肉桂性辛溫,能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滲透到病竈部位,提高藥效。同時,肉桂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
木鱉裹方中加入蕓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潤腸通便:蕓苔子性平,味辛,具有潤腸通便之效。木鱉裹方以木鱉子為主,性寒,可清熱解毒,但易於引起便祕。加入蕓苔子可緩解木鱉子的寒性,同時促進腸道蠕動,防止便祕。
- 消食化積:蕓苔子亦有消食化積的功效,可助消化,促進食物的吸收。木鱉裹方多用於治療食積停滯,加入蕓苔子可增強其消食化積的功效,提升療效。
木鱉裹方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胃止嘔: 丁香味辛性溫,具有溫胃止嘔的功效,可緩解木鱉子所致的胃寒嘔吐症狀。木鱉子性寒,若單獨使用易傷脾胃,引發嘔吐不適。丁香的溫暖之性可中和木鱉子的寒性,達到溫中和胃的目的。
2. 消食化積: 丁香亦具消食化積之效,有助於促進消化,改善木鱉子可能引發的消化不良症狀。木鱉子雖可消積化滯,但其寒性容易導致脾胃虛寒,影響消化功能。丁香的溫熱之性可助木鱉子消食化積,同時也能溫暖脾胃,避免其寒性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木鱉裹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外用以治「打撲損傷,瘀血不散疼痛」,即跌打損傷後局部瘀血停滯、腫痛難消之證。古代方劑透過外敷方式,直接作用患處,以散瘀消腫、溫通止痛為主要目標。
二、組成藥物與邏輯推理
木鱉子(去殼,研)
- 性味苦、微甘,涼,有小毒。
- 傳統外用能散結消腫、攻毒止痛,常用於瘡瘍腫毒、跌打瘀腫。其破血逐瘀之力,助消散局部血腫。
桂(去粗皮,即肉桂)
- 性味辛甘大熱,溫通經脈、散寒止痛。
- 與木鱉子配合,一涼一溫,制約木鱉子寒性,並增強活血通絡之效。肉桂之溫性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緩解瘀血導致之冷痛。
芸苔子(酒浸,研)
- 芸苔子為十字花科植物油菜籽,性辛溫,傳統認為能行血破氣、消腫散結。
- 酒浸後增強其活血作用,與木鱉子協同強化散瘀效果。
丁香
- 性味辛溫,能溫中降逆,外用亦有散寒止痛之效。
- 本方取50粒,量輕重在於芳香走竄,助藥力透達肌膚,兼緩解疼痛。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破瘀為主,溫通為輔」:
- 木鱉子+芸苔子:主攻瘀血,破滯散結,直接針對損傷後瘀血停滯。
- 肉桂+丁香:溫通行氣,促進血運,防瘀血遇寒凝滯,並緩解疼痛。
- 生薑汁煮米粥為基質:生薑辛溫發散,可助藥性滲透;米粥黏稠能黏附藥末,延緩釋放,且溫和保護皮膚。
整體配伍:涼溫並用,破瘀而不傷正,溫通而不助熱,適用於跌打初期瘀腫未化熱者。外敷形式使藥力直達病所,符合古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木鱉子(去殼,研)半兩,桂(去粗皮)3分,芸苔子(酒浸,研)2合,丁香50粒。
上藥將丁香、桂為末,與研者2味和勻,次用生薑汁煮米粥,攤紙上,將藥末量多少摻入粥內,看冷熱裹之,1日1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木鱉裹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五。 組成:木鱉子(去殼,研)半兩,桂(去粗皮)3分,芸苔子(酒浸,研)2合,丁香50粒。 主治:打撲損傷,瘀血不散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