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鱉丸

MU BI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4.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胃經 22%
肝經 18%
肺經 11%
腎經 11%
心經 7%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木鱉丸中包含木鱉子,主要源於其藥性與功效。

木鱉子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消積導滯、潤腸通便之效。其含有的皁苷類物質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有助於消食積、化癥瘕。同時,其潤滑腸道的作用,可緩解便祕,促進排泄。

木鱉丸多用於治療食積腹脹、便祕、癥瘕積聚等症狀。木鱉子作為方劑中的主要藥材,發揮其消積導滯、潤腸通便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木鱉丸中添加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中降逆:丁香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木鱉丸多用於脾胃虛寒、氣逆嘔吐等症,丁香能溫暖脾胃,助消化,並可降逆止嘔,配合其他藥材,起到協同作用。
  2. 行氣止痛:丁香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腹痛、脹滿等症狀。木鱉丸中加入丁香,有助於緩解因脾胃虛寒、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不適,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木鱉丸中加入麝香,乃因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功效。

  1. 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辛香,能直達心竅,醒脾開胃,對於神志昏迷、氣血阻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活血通絡: 麝香性溫,能活血化瘀,通經絡,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木鱉丸中加入麝香,能夠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木鱉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木鱉子:滋陰潤燥、止咳化痰。
  • 丁香:溫胃散寒、消食健脾。
  • 麝香:開竅醒神、活血通經。

古代功效主治:

久瀉不止,及痢疾。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驗方新編》的記載,木鱉丸主要用於治療痢疾和久瀉不止。其中,土木鱉、母丁香、麝香三味藥共研細末,口水調丸納入臍中,外用膏藥貼敷,達到止瀉止痢的效果。

  • 土木鱉:雖然原文未提及土木鱉的功效,但可推測其可能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
  • 母丁香:方中母丁香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中醫認為,久瀉和痢疾常與脾胃虛寒、寒濕內停有關。母丁香的溫熱藥性可以驅散寒邪,溫暖脾胃,從而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 麝香: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的功效。在此方中,麝香可能起到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腸道的氣血運行,促進痢疾的恢復。

外敷臍療法的機理:

木鱉丸採用臍療的外治法,將藥物敷於臍部,通過臍部皮膚吸收,直接作用於局部或進入血液循環,發揮治療作用。臍部皮膚薄嫩,血管豐富,藥物易於吸收。此外,臍部與臟腑經絡相通,藥物可通過經絡傳導,調節臟腑功能。

綜合分析:

木鱉丸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母丁香為主藥,配合可能具有收斂止瀉作用的土木鱉和行氣活血的麝香,通過臍療的方式,達到止瀉止痢的目的。該方主要針對寒濕型或脾胃虛寒型的久瀉和痢疾,對於濕熱型或其他證型的痢疾可能不適用。

另一方劑分析:

《驗方新編》還記載了另一治療痢疾的方劑,以巴豆、綠豆、胡椒為主,敷於臍上。巴豆具有瀉下通便、逐水消腫的功效,但毒性較大。綠豆清熱解毒,胡椒溫中散寒。該方可能通過巴豆的峻瀉作用,排出體內積滯,同時用綠豆的清熱解毒作用來減輕巴豆的毒性,胡椒則用於溫中散寒。然而,由於巴豆的毒性較大,現代臨床已較少使用。

總結:

木鱉丸通過臍療外治法,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思路治療久瀉和痢疾。該方具有一定的歷史應用價值,但現代臨床應用時仍需根據患者的具體證型和體質,辨證施治。 另一方劑中含有巴豆,現代臨床已較少使用。

傳統服藥法


土木鱉半個,母丁香4粒,麝香1分。
上為細末,口津調為丸,如黃豆大。
每用1丸,納入臍中,外貼膏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木鱉丸, 出處:《中國醫學大辭典。補遺》引《。 組成:土木鱉半個,母丁香4粒,麝香1分。 主治:久瀉不止,及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