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毒膏

追毒膏

ZHUI D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五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2.64)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4%
肝經 22%
腎經 16%
心經 14%
脾經 14%
肺經 8%
胃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追毒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瘰癧」,即現代所稱淋巴結結核(瘰癧核)或慢性淋巴結炎,屬中醫「痰核」「癧瘡」範疇。古人認為其病機多因痰火鬱結、氣血瘀滯,導致局部腫硬疼痛,久則化膿潰爛。
「追毒」之名,暗示方劑能以藥力逐邪外出,化解瘰癧之毒。其外用之法,直接作用於患處,達到消腫散結、活血止痛之效,符合瘰癧「初起宜消,成膿宜潰」的治療原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藥物可分為三大類,配伍體現「活血散結、清熱解毒、斂瘡生肌」之思路:

  1.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 乳香、沒藥:辛散苦泄,活血行氣,消腫生肌,為外科瘡瘍要藥,能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 血竭:專入血分,散瘀定痛,兼能斂瘡,助瘡口癒合。
    • 青木香、廣木香:行氣止痛,氣行則血行,輔助活血藥疏通經絡鬱滯。
  2.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 芙蓉葉:性涼味微辛,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本草綱目》載其「治癰疽腫毒」;現代研究亦證實其具抗炎作用。
    • 兒茶:苦澀涼,清熱止血,收濕斂瘡,能抑制瘡面滲出,防止瘰癧潰後久不斂口。
  3. 收斂固護、生肌長肉

    • 白及:味澀質黏,擅長收斂止血、消腫生肌,與芙蓉葉搭配,一收一清,調節瘡面環境。

三、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蜜調」為媒,蜂蜜具潤澤、緩和藥性之效,輔助藥物滲透。全方通過:

  1. 行氣活血:改善局部氣血壅滯,化解痰瘀互結之硬塊。
  2. 清熱消腫:控制瘡毒熱勢,防止瘰癧化膿潰爛。
  3. 斂瘡生肌:若瘡已潰,可促進癒合,避免久不收口。

外敷直接作用病所,使藥力集中,符合古人「外科治標為急」之策。尤其適用於瘰癧初起未潰或已潰未斂之階段,通過反覆塗敷,逐步消散腫核。

傳統服藥法


乳香5分,沒藥1錢,兒茶2錢,血竭1分,青木香1錢,廣木香5分,芙蓉葉4兩,白及4兩。
上為細末,勻在一處。
臨用時看瘡大小,以生蜜調塗患處,以綿紙附之。不過3-5次即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追毒膏性辛溫,有散寒止痛、溫通經絡的功效,因此孕婦、小孩、體質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追毒膏,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五。 組成:白礬半兩,雄黃半兩。 主治:百蟲入耳不出。

追毒膏,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乳香5分,沒藥1錢,兒茶2錢,血竭1分,青木香1錢,廣木香5分,芙蓉葉4兩,白及4兩。 主治:諸般惡瘡及無名腫毒。

追毒膏, 出處:《博濟》卷五。 組成:丁香7個,麝香1錢,莨菪50粒,雄鼠糞7粒(兩頭尖者,以麥麸2匙同炒,候麸黑黃,去麸用),斑蝥3個(去翅足,以糯米炒令黃,去米用),槲皮3斤(去粗皮,捶碎,細銼,以水2鬭,煎取4升,濾過重熬,候成膏,然後入諸項藥)。 主治:瘰癧。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