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金丹

渾金丹

HUN JIN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20%
脾經 20%
膽經 20%
腎經 20%
肝經
心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渾金丹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鉛丹,這是因為鉛丹在傳統中醫中被認為具有獨特的藥理效應。鉛丹即鉛的化合物,主要成分是PbO,具備強烈的收斂性和抗毒作用。在古代,鉛丹常用於治療某些熱毒性疾病,並且有助於促進腸胃的功能。此外,鉛丹還被認為可以鎮靜神志,對於因心火旺盛或煩躁失眠所引起的症狀有一定療效。

然而,鉛丹的使用也伴隨著不少風險,因鉛的毒性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現代醫學已經警告應謹慎使用鉛丹,並建議尋求其他較為安全的替代藥物。總之,雖然渾金丹中的鉛丹在傳統上有其使用價值,但隨著對安全性認識的提高,對於成分的選擇應該更加謹慎和科學。

渾金丹方劑中加入麵粉,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作為藥材的輔料:麵粉性平味甘,具有潤燥、滑腸、健脾等功效。在渾金丹中,麵粉主要起到黏合劑的作用,將其他藥材緊密結合,方便製成丸劑。

二、提高藥物生物利用度:麵粉可以與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形成複合物,降低藥物在腸道的降解速度,提高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和利用率,從而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渾金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證:大人、小兒咳嗽(尤以痰涎壅盛、頑痰膠結所致者為宜)。
功效:攻痰逐飲、劫咳止嗽。傳統用於咳嗽痰壅難出,或寒痰冷飲久積肺絡,導致氣逆不降、痰聲漉漉之實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巴豆粉(不出油)

    • 性味: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
    • 作用:峻下冷積,開通肺氣閉塞。古代常用於「斬關奪門」,藉其強烈瀉下之力,迫痰涎從下竅而出,間接緩解肺氣上逆之咳喘。
  2. 砒霜末(砷石)

    • 性味:辛酸大熱,劇毒,歸肺、肝經。
    • 作用:劫痰平喘,殺蟲(古法亦用於痰癖、癥瘕)。砒霜少量可強力抑制痰涎分泌,並溫化沉寒痼冷之痰,現代藥理證實其能鬆弛支氣管平滑肌。
  3. 白丁香末(雀糞)

    • 性味:苦溫,歸肝、腎經。
    • 作用:消積化滯,通竅。古代用於「消癖積、破癥結」,助巴豆、砒霜攻逐痰飲瘀滯,兼有導痰下行之效。
  4. 輔助配伍

    • 皂角水濃煎膏為丸:皂角辛溫,能滌痰開竅,其黏液質可緩和諸藥峻烈之性,丸劑形式減緩毒性釋放。
    • 鯽魚淡煎湯送服:鯽魚甘平,和胃健脾,佐制藥毒,避免峻藥傷中。

三、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屬「毒藥攻邪」範疇,針對痰涎壅塞之實證

  • 巴豆從下焦瀉濁,開通腸道以降肺氣(肺與大腸相表裏)。
  • 砒霜直入肺絡,溫化頑痰並抑制痰涎再生。
  • 白丁香佐助破積,協同掃蕩痰瘀。
    三者相伍,形成「上劫痰涎、下瀉積滯」之勢,強行疏通氣機,使痰濁外排(或從大便而瀉,或隨涎液吐出)。

四、適用病機與禁忌(非免責聲明,純學理探討)

  • 病機:寒痰、冷痰、痰癖膠結之咳喘,非實證、熱痰者絕不可用。
  • 配伍特點:以毒攻毒,毒性相制(如巴豆瀉下可減砒霜蓄積,鯽魚湯護胃),然用量極苛,需嚴格控制丸數。
  • 現代思考:此方反映古代對峻烈藥物的膽大運用,其原理或與「強力祛痰、解除支氣管痙攣」相關,然毒性風險遠超現代臨床耐受範圍。

(註:本文依古籍內容解析,不涉及應用建議。)

傳統服藥法


巴豆粉(不出油)、砒霜末、白丁香末各等分。
上為末,用皂角揉水濃煎膏相合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5丸,用鯽魚淡煎湯吞下。掠出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咳血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渾金丹,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六引茅先生方。 組成:巴豆粉(不出油)、砒霜末、白丁香末各等分。 主治:小兒嗽。

渾金丹,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六引《惠眼觀證》。 組成:黃丹2錢,信砒末抄2錢,飛羅面(炒)1錢。 主治:大人,小兒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