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育陰潤燥飲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 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潤燥清熱之效。此方旨在滋陰潤燥,生地黃能有效緩解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便祕等症狀,補充因陰虛而不足的津液。
- 輔助其他藥材: 生地黃與方中其他藥材如麥冬、百合等相配伍,共同發揮滋陰潤燥、清熱生津的功效,使整體藥效更為顯著,並協調藥性,避免單味藥物副作用。
加味育陰潤燥飲中加入旱蓮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滋陰補腎,涼血止血: 旱蓮草性涼,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涼血止血的功效。此方以滋陰潤燥為主,而旱蓮草的滋陰作用可輔助方劑更有效地滋養陰液,緩解燥熱症狀。
二、 清熱解毒,改善血熱: 旱蓮草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緩解因血熱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此方中加入旱蓮草,可幫助清熱解毒,進一步改善血熱,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育陰潤燥飲中加入女貞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腎,潤燥生津: 女貞子味甘性涼,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潤燥生津之效。該方劑主要針對陰虛燥熱,症狀如口乾咽燥、皮膚乾燥、失眠多夢等。女貞子可滋養腎陰,緩解陰虛所致的燥熱,並促進津液生成,改善口乾咽燥等症狀。
- 固精益髓,烏髮黑鬚: 女貞子同時具有固精益髓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腎虛引起的精髓虧虛,並有助於烏髮黑鬚。部分陰虛燥熱患者可能伴隨頭暈眼花、鬚髮早白等症狀,女貞子可改善這些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加味育陰潤燥飲」方劑中加入蒲公英,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蒲公英味甘苦,性寒,入肝、胃經。其清熱解毒之力,能有效緩解燥熱症候,並消散因熱毒引起的腫脹、疼痛。此外,蒲公英亦具利尿作用,可幫助排出體內毒素,進一步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因此,在「加味育陰潤燥飲」中加入蒲公英,可協同其他藥材,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改善患者的燥熱、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加味育陰潤燥飲中加入板藍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板藍根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功效。其可有效緩解燥熱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乾燥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滋陰潤燥的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
- 防治燥熱引發的感染: 板藍根對多種病毒和細菌具有抑制作用,可有效預防和治療因燥熱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在加味育陰潤燥飲中加入板藍根,可以增強方劑的抗感染作用,保護患者免受外邪侵襲。
加味育陰潤燥飲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菊花,可以有效緩解燥熱、咽喉腫痛、口渴等症狀,並可起到涼血止血的作用,尤其適用於因陰虛火旺而引起的出血症狀。
2. 疏散風熱,平肝明目:菊花亦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的作用。此方劑多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肺燥咳嗽、口乾舌燥等症,菊花加入其中,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效果,同時也能緩解眼部不適,起到平肝明目的作用。
因此,加味育陰潤燥飲中加入菊花,不僅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更能疏散風熱、平肝明目,達到全面改善患者陰虛火旺的症狀。
加味育陰潤燥飲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原因有二:
-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因肺燥熱而引起的咳嗽、痰少粘稠等症狀,川貝母能有效潤肺止咳,緩解不適。
- 清熱解毒: 川貝母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輔助其他藥材清熱瀉火,減少燥熱對人體的損傷,有助於改善因肺熱引起的各種不適。
加味育陰潤燥飲中加入大青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大青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此方以育陰潤燥為主,但部分情況下可能伴隨熱毒,大青葉可輔助清熱解毒,消除熱毒所致的燥熱、便祕等症狀。
- 降火消炎: 大青葉亦可降火消炎,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與方中其他滋陰潤燥藥物協同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加味育陰潤燥飲中加入枸杞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腎:枸杞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益精明目之效。此方以育陰潤燥為目的,枸杞子可補益腎陰,有助於陰液充盈,緩解燥熱症狀。
- 養血益氣:枸杞子亦有養血益氣的作用,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方中加入枸杞子,可提升患者體質,促進機體恢復,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加味育陰潤燥飲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生津,潤燥止渴: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滋陰生津、潤燥止渴之效。對於燥熱傷津,口乾舌燥,咽乾脣裂等症狀,石斛能有效緩解。
- 養胃生津,護胃止痛: 石斛還具有養胃生津、護胃止痛的作用。對於胃陰不足,胃痛泛酸等症狀,石斛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加味育陰潤燥飲中加入石斛,可有效改善燥熱傷津、胃陰不足等症狀,起到滋陰潤燥、養胃生津的功效。
加味育陰潤燥飲中加入琥珀,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心安神,鎮驚止痙:琥珀性甘平,入心經,具有安神定志、鎮驚止痙之效。本方以育陰潤燥爲主,但若患者伴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則琥珀的加入可起到協同作用,改善心神失寧,使治療更全面。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琥珀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若患者伴有瘀血阻滯、疼痛腫脹等症,琥珀的加入可輔助活血化瘀,緩解疼痛,進一步促進整體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育陰潤燥飲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源自對「暑濕伏火傷陰化燥」之證治,尤針對「舌體乾裂」而立。秋燥引動伏暑,火邪灼陰,津液耗損,症見舌面乾裂無苔、咽乾口苦、脈虛澀或弦數。其病機關鍵在「陰虛火熾,津傷燥勝」,故以滋陰為本,清火潤燥為標,契合「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育陰填精為君
- 鮮生地(60克)為主力,甘寒質潤,直入陰分,滋腎水而救燥枯。《本草逢原》謂其「瀉小腸火,通熱瘀」,兼涼血生津。
- 女貞子、旱蓮草(各24克)合為「二至丸」,補肝腎之陰,協生地壯水制火。女貞子「強陰明目」,旱蓮草「涼血益陰」,皆針對虛火上炎。
- 枸杞、石斛(各12克)助育陰,枸杞潤肺腎,石斛「厚腸胃、長肌肉」,專療陰虛口乾。
清熱解毒為臣
- 紅藤、蒲公英、板藍根、大青葉均24克,為苦寒清熱組合。紅藤活血解毒,蒲公英消癰散結,板藍根、大青葉專解熱毒,合祛伏火而防陰傷進一步。
- 黃甘菊(9克)清肝明目,輕揚上行,透解頭面燥熱,引藥上行於舌咽。
潤燥化痰為佐
- 川貝(9克)潤肺化痰,《本草匯言》稱其「開鬱下氣」,能緩咽乾痰黏之症。
- 琥珀末(6克)寧心安神,通利水道,佐清火之餘兼安神志不寧。
外用藥輔佐原理
外塗方以青黛、黃柏清熱收斂,牛黃解毒豁痰,琥珀粉局部鎮靜。香油調和以潤澤裂口,內外同治,標本兼顧。
全方作用軸線
以「滋陰—清熱—潤燥」三軌並進:
- 滋陰填補津液虧虛,針對根底之陰不足;
- 清熱化解伏火暑濕,截斷傷陰之源;
- 潤燥直接緩解黏膜乾裂,復其濡潤之性。
尤妙在重用鮮生地配甘寒清解藥,避苦寒化燥之弊,正合「存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機」之訓。
傳統服藥法
鮮生地60克,旱蓮草24克,女貞子24克,紅藤24克,蒲公英24克,板藍根24克,黃甘菊9克,川貝9克,大青葉9克,枸杞12克,石斛12克,琥珀末6克。
育陰、清火、潤燥。
水煎服,每日1劑。
舌體乾裂症 徐某,女,60歲。患者中氣素虛,常見齒齦乾燥出血。因夏季受暑,至秋燥來臨,即口苦咽乾,舌面乾裂,吞咽困難,神志不寧,左脈虛澀,右脈弦數,舌質深紅,光亮無苔。證系暑濕伏火,傷陰化燥。治以育陰、清火、潤燥。投以加味育陰潤燥飲,同時配用青黛6克、黃柏6克,兩牛黃0.3克,琥珀末1.5克,共為細粉,香油調和,塗搽舌體。服藥4劑後,舌質轉淡,裂痕漸淺,能進稀粥。仍覺咽乾喉痛,原方加減,又進4劑而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育陰潤燥飲, 出處:《千家妙方》卷下引王渭川方。 組成:鮮生地60g,旱蓮草24g,女貞子24g,紅藤24g,蒲公英24g,闆藍根24g,黃甘菊9g,川貝9g,大青葉9g,枸杞12g,石斛12g,琥珀末6g。 主治:育陰、清火、潤燥。主治:暑濕伏火,傷陰化燥而致舌體乾裂。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