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甘遂(微炒)2錢,芫花(炒)2錢,牽牛(半炒半生,碾,篩,取肉)2錢,辣桂2錢,蓬朮2錢,青皮(去白)2錢,木香2錢,桃仁(浸,去皮,炒)2錢,五靈脂2錢。
上為細末,入去油巴豆一錢,研和 十分細,飛面糊為丸,如麻子大,風乾。
每服1-2丸,薑、蜜煎湯灌下。泄後冷粥補,仍和胃。
方劑組成解釋
甘遂、芫花、牽牛子、肉桂、蓬莪朮、青皮、木香、桃仁、五靈脂均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其中甘遂、芫花、牽牛子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肉桂、蓬莪朮、青皮、木香、桃仁、五靈脂有較好的行氣消積作用。本方以甘遂、芫花、牽牛子為君藥,肉桂、蓬莪朮、青皮、木香、桃仁、五靈脂為臣藥,甘草為佐藥,大黃為使藥,共奏瀉下通便,破氣消積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不宜長期服用。服藥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取癖丸, 出處:《直指小兒》卷三。 組成:甘遂(微炒)2錢,芫花(炒)2錢,牽牛(半炒半生,碾,篩,取肉)2錢,辣桂2錢,蓬朮2錢,青皮(去白)2錢,木香2錢,桃仁(浸,去皮,炒)2錢,五靈脂2錢。 主治:癖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