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椒紅丸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止痛消腫: 花椒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寒邪入侵所導致的腹痛、腹瀉、肢體疼痛等症狀。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花椒亦具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加味椒紅丸方劑中加入花椒,旨在發揮其溫散寒邪、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加味椒紅丸」的組成中,包含「自然銅」,其原因如下:
- 自然銅性寒,可解熱毒: 自然銅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抑制熱毒的蔓延,緩解發熱、紅腫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功效: 自然銅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例如與川椒、紅花等藥材配合,可增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更全面地解決疾病。
因此,加味椒紅丸中加入自然銅,旨在透過其清熱解毒的特性,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椒紅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男子五勞七傷,身體骨節酸疼;行履艱難,胸膈悶滿,不思飲食」,關鍵病理在於:
- 陽氣虛損兼氣血瘀滯:「五勞七傷」泛指過度勞累導致臟腑氣血耗傷,尤以下焦腎陽不足為本;「骨節酸疼、行履艱難」提示筋骨失養,可能夾雜寒濕或瘀血阻絡。
- 中焦氣機壅滯:「胸膈悶滿,不思飲食」反映脾胃運化失司,氣機升降失常,可能與久病氣虛、寒凝或血瘀有關。
原方以「順氣、輕身健體」為目標,推測其作用機理爲 溫陽散寒、活血通絡、健脾開胃,三者並行以改善虛損與痺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川椒(蜀椒)
- 四制炮製強化全效:
- 酒浸:借酒性上行溫通,加強散寒止痛之效。
- 醋浸:酸收引入肝經,助疏泄氣機,緩解胸悶。
- 童便浸:取其咸寒滋陰降火,制約川椒燥性,兼化瘀血(童便傳統用於活血)。
- 米泔水浸:和胃氣,減輕辛烈之氣對脾胃刺激。
- 燒紅後覆蓋取末:高溫煅製後辛熱更峻,能「去痼冷、通血脈」(《本草綱目》),專攻下焦寒濕痺痛。
2. 臣藥:自然銅
- 煅淬七次:通過反復煅燒、童便淬、醋淬,增強其「續筋骨、散瘀止痛」之效(《開寶本草》)。
- 與川椒協同,針對「骨節酸疼」的 血瘀兼寒凝 病理,改善局部氣血不通。
3. 佐使:乳香、沒藥、血竭
- 乳香、沒藥:活血行氣止痛,助自然銅疏通經絡滯血。
- 血竭:專入血分,散瘀生新,針對久病入絡之瘀血。
- 四種原浸液打糊爲丸:整合酒、醋、童便、米泔的藥性,使全方兼顧 溫通、化瘀、護胃,丸劑緩圖,適合久病虛損調理。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 「溫通爲主,化瘀爲輔」 爲核心:
- 川椒主攻下焦寒濕,配伍自然銅、血竭等,形成「溫陽→活血→通絡」的聯動,改善筋骨疼痛。
- 醋與童便的製藥工藝,不僅引經,更調節全方燥烈之性,避免傷陰。
- 米泔水和胃氣,配合乳香、沒藥行氣開鬱,間接解決「不思飲食」問題。
可能延伸功效
若患者屬 寒凝血瘀型痺證(如現代所述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腰肌勞損),此方或能緩解冷痛、僵硬;而「順氣」作用也可能改善氣滯型消化不良。然須辨證屬實寒或虛寒夾瘀者方宜。
(注:以上分析基於傳統典籍與製藥邏輯推演,實際應用需依具體脈證調整。)
傳統服藥法
真川椒1斤(淨,分作4處,浸一伏時,4兩酒浸,4兩醋浸,4兩童子小便浸,4兩米泔水浸), 自然銅2兩(用火煅,以童子小便浸七次,醋淬七次)。
輕身健體,順氣。
上將川椒一斤,置地上燒紅,卻將好醉灑於燒紅地上了,地乾,將花椒鋪在地上,用瓦盆蓋之,候地冷,取出花椒為末,卻將自然銅、乳香、沒藥、血竭一處,用原浸花椒酒、醋、童子小便、米泔水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5-40丸,溫酒送下,日進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椒紅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八。 組成:真川椒1斤(淨,分作4處,浸1伏時,4兩酒浸,4兩醋浸,4兩童子小便浸,4兩米泔水浸),自然銅2兩(用火煅,以童子小便浸7次,醋淬7次)。 主治:輕身健體,順氣。主治:男子五勞七傷,身體骨節酸疼;行履艱難,胸膈悶滿,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