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風散

QU F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8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胃經 16%
腎經 12%
膽經 8%
肝經 8%
大腸經 4%
膀胱經 4%
心經 4%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去風散方劑中包含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升舉陽氣: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升陽解表之功效。其能上達頭面,疏散外感風邪,並提振陽氣,使之能抵抗外邪入侵。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去風散方劑通常還包含其他藥物,如柴胡、葛根等,共同發揮疏散風邪、清熱解表的作用。升麻的加入,可以增強藥物整體的升散作用,提高療效。

去風散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白芷可有效驅散風寒,緩解疼痛。
  2. 通鼻竅: 白芷能通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狀。對於因風寒引起的鼻塞,白芷可促進鼻腔通氣,緩解鼻塞症狀。

因此,白芷作爲去風散方劑的組成部分,能夠有效發揮祛風止痛、通鼻竅的功效,幫助治療風寒溼邪引起的各種症狀。

「去風散」方劑中包含「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藁本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可有效疏通經絡,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故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2. 解表散寒:藁本亦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以驅散風寒,溫經通絡,對於風寒感冒、頭痛發熱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藁本在「去風散」方劑中,起到祛風止痛、解表散寒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達到治療風寒濕痺、疼痛等病症的效果。

去風散方劑中包含沉香,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止痛: 沉香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納氣的功效。去風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沉香可溫通經絡,緩解疼痛,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肢體麻木、痠痛等症狀。
  2. 溫陽散寒: 沉香具備溫陽散寒的特性,可溫暖脾腎陽氣,改善寒邪侵襲所致的肢體冰冷、畏寒等症狀。去風散中加入沉香,可增強祛風散寒之效,更有效地驅散風寒濕邪,達到溫通經絡、止痛消腫的目的。

「去風散」方劑中加入「細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散寒止痛: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溫經散寒,祛除風寒之邪,用於治療風寒襲表、頭痛、鼻塞、肢體麻木等症狀。
  2. 通竅止痛: 細辛亦具有通竅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流通,用於治療風寒阻滯經絡所致的頭痛、鼻塞、耳鳴等症狀。

故,「細辛」在「去風散」方劑中,可發揮散寒止痛、通竅止痛之效,協同其他藥物,達到祛風散寒、通經止痛的目的。

「去風散」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驅散寒邪,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風寒濕痹、脘腹冷痛等症狀。
  2. 芳香闢穢,醒脾開胃:丁香氣味芳香,能醒脾開胃,增進食慾,對於因寒邪阻滯脾胃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

因此,丁香在「去風散」中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芳香闢穢、醒脾開胃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以達到驅散風寒、改善身體狀況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去風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現存古籍記載,[去風散]並非單指一方,而是多指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等功效的方劑,其組成和主治各有側重,以下根據不同古籍記載進行分析:

1. 《聖濟總錄》記載之去風散:

  • 組成: 升麻、白芷、藁本、沉香、細辛、丁香、凝水石。
  • 主治: 齒齲宣露,牙齒風齲,齦腫宣露,膿出氣臭。
  • 治療原理:
    • 方中升麻清熱解毒,可清瀉齒齦局部之熱毒;白芷、藁本祛風止痛,可祛除風邪引起的牙痛;沉香調氣止痛,可緩解疼痛,並有安神之效;細辛、丁香溫經散寒,可溫通經絡,緩解寒凝引起的疼痛;凝水石收斂止血,可制止牙齦出血。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清熱、散寒止痛、收斂止血之功,從而治療齒齲宣露等症。

2. 其他古籍中提及的“去風散”相關功效:

  • 外用洗劑:
    • 《本草綱目拾遺》葛祖方:煎湯洗一切瘡疥,具有去風散毒之效。
    • 《醫方選要》:以沸水泡洗,可去風散血,用於治療眼疾。
    • 《濟陽綱目》:湯泡散,治療肝虛風熱引起的眼部疾患,具有去風清熱之功。
  • 內服:
    • 《金瘡祕傳禁方》:外敷後內服去風散及搽生肌散,用於治療外傷。
    • 《活幼口議》:建脾化痰去風散熱,用於治療小兒疾病。
    • 《銀海精微》:退熱飲去風散血,治療眼科疾病,尤其適用於肝經積熱、風熱上攻所致的眼病。
    • 《張氏醫通》:用於治療紅霞映日證,即肝膈風熱上攻所致的眼病,以去風散血、清熱涼血為治法。
    • 《張氏醫通》:用於治療風輪釘翳證,以退熱去風散血為治法。
    • 《感症寶筏》:用蘇葉、荊芥、薄荷等去風散寒,用於治療傷寒吐血。
    • 《辨證錄》:提及可在補益方劑中酌加去風散熱之品,用於治療小兒吐瀉抽搐。

總結:

“去風散”並非指固定方劑,而是指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清熱等功效的一類方劑。其應用範圍廣泛,可內服或外用,治療病症涉及牙痛、瘡疥、外傷、小兒疾病以及多種眼科疾患。具體應用時,需根據不同病症選擇相應的藥物組成和劑型。其治療原理主要為:

  • 祛風散寒: 適用於風寒外襲引起的疼痛、瘡瘍等症。
  • 清熱解毒: 適用於熱毒蘊結引起的瘡瘍、腫痛、牙痛等症。
  • 活血止痛: 適用於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 散風清熱: 適用於風熱上攻引起的眼部疾患。

由於古籍中“去風散”並無固定組成,臨牀應用時需仔細辨證,選擇合適的藥物配伍,方能取得良好療效。

傳統服藥法


升麻1兩半,白芷1兩,藁本(去苗土)1兩,沈香(銼)1兩,細辛(去苗葉)1兩,丁香1兩,凝水石(研)2兩。
上為細散。
再研勻,揩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2. 對本方劑過敏者禁用。
  3.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4. 如有不適,請及時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去風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一。 組成:升麻1兩半,白芷1兩,藁本(去苗土)1兩,沉香(銼)1兩,細辛(去苗葉)1兩,丁香1兩,凝水石(研)2兩。 主治:齒齲宣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