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丸子

LA WAN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八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4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18%
胃經 18%
大腸經 13%
肝經 8%
心經 4%
小腸經 4%
膀胱經 4%
膽經 3%
三焦經 3%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蠟丸子中包含蜂蠟,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包封藥物,防止藥效揮發: 蜂蠟具有良好的封閉性,可以將藥物包封起來,防止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揮發或被空氣氧化,從而提高藥物的穩定性和有效性。
  2. 潤滑腸道,促進吸收: 蜂蠟具有潤滑作用,可以減輕藥丸在腸道中的摩擦,有利於藥物在腸道中的吸收,提高藥物的療效。同時,蜂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滋潤作用,可以緩解腸道乾燥,促進藥物吸收。

蠟丸子方劑中加入燈心草,主要基於其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

燈心草性味甘淡,入心、小腸經,具有清心火、利小便、通淋止痛的功效。蠟丸子方劑多用於治療泌尿系統感染、濕熱下注所致的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燈心草在其中起到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燈心草亦可輔助其他藥材發揮作用,如配合滑石、車前子等,增強利尿通淋的功效,改善患者的排尿不暢症狀。

蠟丸子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蠟丸子常用於治療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木香可通過行氣止痛,緩解胃腸脹氣、疼痛等不適,促進消化吸收。
  2. 疏肝理氣: 木香亦可疏肝理氣,對於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脅脹滿、食慾不振等症,也具有一定的療效。蠟丸子方劑中常搭配其他疏肝理氣的藥材,如柴胡、枳殼等,共同發揮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作用。

蠟丸子方劑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澀腸止瀉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導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肉荳蔻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行氣止痛,助藥力達病所: 肉荳蔻亦具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因寒凝氣滯導致的疼痛,並有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藥力,達到病竈部位。

因此,蠟丸子方劑中加入肉荳蔻,可以有效地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並助藥力達病所,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劑[蠟丸子]的組成中包含[硇砂],因為硇砂具有燥濕解毒、殺蟲的作用。硇砂在中醫中常用於處理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和其他內部炎症。它具有強效的解毒效果,能夠迅速清除體內的濕熱。在[蠟丸子]中,硇砂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對於改善由濕熱引起的病症具有顯著作用。硇砂的作用使得方劑在處理相關疾病上具有良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蠟丸子」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淋證。

治療原理分析

古文記載「蠟丸子,治淋經效方。」,說明此方主要用於治療淋證。方中組成包含:

  • 蜂蠟: 在此方中主要作為賦形劑,將其他藥材包裹成丸,同時也有保護藥材、增強藥效的作用。
  • 燈心草: 具有利尿通淋、清心除煩的功效,是治療淋證的常用藥物。在此方中可以幫助將體內濕熱從小便利除。
  • 木香: 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在淋證中,氣機不暢常伴隨疼痛,木香可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 肉豆蔻: 具有溫中行氣、澀腸止瀉的功效。在此方中可能用於收斂固澀,配合木香調理脾胃。
  • 硇砂: 具有化痰消積、軟堅散結的作用。在淋證中,硇砂可能有助於化解濕熱痰濁,使小便通利。

從炮製方法上看,先將黃蠟融化,再加入其他藥末和燈心草攪拌,待煙盡後放冷取出,製成丸劑。服用時以溫酒調服茴香末,可能取其溫通之性,增強藥效。

綜合來看,蠟丸子治療淋證的原理是通過利尿通淋 (燈心草)、行氣止痛 (木香)、溫中收斂 (肉豆蔻)、化痰散結 (硇砂) 等途徑,達到清熱利濕、疏通氣機、緩解疼痛的目的。

古文支持

《活人事證方後集》中提到「蠟丸子,治淋經效方。」以及該方的具體組成和炮製方法,證實了此方用於治療淋證的功效。

傳統服藥法


黃蠟2兩,燈心2束,木香1分,肉豆蔻1分,硇砂半兩。
上藥並燈心併入蠟油銚子內,鐵箸攪,候煙盡,放冷取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以溫酒調舶上茴香1錢送下,先炒幻心,欲煙盡,後入三味藥更炒,移時稍丸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腹瀉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蠟丸子,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黃蠟2兩,燈心2束,木香1分,肉豆蔻1分,硇砂半兩。 主治:淋證。

蠟丸子,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二引《幼幼新書》。 組成:硇砂1分,粉霜1分,辰砂(并研)1分,膩粉1分,川烏頭(去皮臍,生用)1兩半(取細末),青橘皮(去白,取末)1兩,黑牽牛(取粉稱)1兩,巴豆(肥者)1兩(去皮膜,用鹽4兩同炒訖至紫色,去鹽不用,又生巴豆去皮乾稱1分,去心膜,與炒熟巴豆同研極細,入前件眾藥末再同研勻)。 主治:大人、小兒一切積滯,瀉利,或累經取轉,氣已虛爲病未去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