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金蟬散中加入胡椒,是因其辛熱之性,能起到以下作用:
- 溫散寒邪:胡椒性溫熱,可驅散寒邪,特別針對風寒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與金蟬散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溫肺散寒之效。
- 消食開胃:胡椒味辛辣,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提高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利用率。
總之,胡椒在金蟬散中起到溫散寒邪、消食開胃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增強藥效。
金蟬散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消積化滯: 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消積化滯、瀉下通便的功效。金蟬散以治療小兒疳積為主,皁莢可幫助消食積、通大便,緩解因積食引起的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 驅蟲止癢: 皁莢還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瘙癢、疥瘡等疾病。金蟬散也用於治療小兒皮膚病,皁莢的加入可輔助治療,並減輕瘙癢症狀。
主治功效
金蟬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金蟬散出自《外科心法要訣》,從古文記載分析,其主要功效可分為以下兩大方面:
一、治療瘡瘍感染
從《外科心法要訣》、《外科備要》的記載來看,金蟬散主要用於治療 瘡瘍潰後感染 的情況。其病機為:
- 外感毒邪:當瘡口未收斂時,若不慎接觸到皂角、驢馬汗溺、糞穢、污水等穢物,或有竹木芒刺傷及瘡口,則穢物中的毒邪會侵入瘡內。
- 毒邪深陷:毒邪入裡,侵犯筋骨,導致焮腫疼痛,甚至「痛至骨」。
- 氣血阻滯:毒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進一步加重腫痛。
金蟬散的治療原理在於 清熱解毒、拔毒外出、消腫止痛:
- 煅燒存性:方中蛤蟆、胡椒、皂角子皆經煅燒存性,增強其燥性與走竄之力。煅燒後的藥物,其藥力更為猛烈,能迅速攻逐毒邪。
- 拔毒外出:蛤蟆、皂角子皆有較強的拔毒消腫作用。蛤蟆,中醫認為其性寒味腥,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皂角子辛散溫通,能搜風、拔毒、消腫。二者合用,能將深入筋骨的毒邪拔出。
- 行氣止痛:胡椒辛熱,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與皂角子相配,可增強其溫通行散之力,有助於疏通經絡、消散腫痛。
- 太乙膏輔助:古代常以金蟬散配合太乙膏外敷。太乙膏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生肌斂瘡之功,與金蟬散同用,可加強療效。
- 溫水洗淨:使用前以溫水洗淨瘡口,可去除部分毒邪,並有利於藥物吸收。
二、治療小兒脊疳
《幼科指南》中記載金蟬散的另一用途是治療 小兒脊疳。其病機為:
- 積熱生蟲: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節,積滯化熱,熱盛生蟲。
- 蟲蝕脊膂:蟲積日久,上蝕脊膂,損傷精髓,導致脊骨羸瘦,甚至空若鼓鳴。
- 氣血虧虛:蟲積耗傷氣血,導致身體發熱、下利煩渴、十指皆瘡、頻齧爪甲等症狀。
《幼科指南》認為脊疳的治療應先用蘆薈丸殺蟲,再合金蟬散消疳。此處的金蟬散組成與前述治療瘡瘍感染的金蟬散有所不同,包括蟾、夜明砂、桃白皮、樗根皮、地榆、黃柏、訶黎勒、百合、人參、大黃、白蕪荑、胡粉、檳榔、丁香等。其中:
- 殺蟲消積:蟾、夜明砂、白蕪荑、檳榔等均具有殺蟲消積之功,可消除蟲積,消散疳積。
- 清熱解毒:黃柏、地榆、桃白皮、樗根皮等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以治療蟲積化熱、損傷血絡所致的發熱、下利等症狀。
- 補益氣血:人參、百合等可補益氣血,以扶正祛邪,促進病體康復。
- 收斂固澀:訶黎勒澀腸止瀉,胡粉收斂止血,可治療疳積所致的下利等症狀。
- 通腑瀉下:大黃通腑瀉下,以排出蟲積與毒熱。
總結
金蟬散在古代醫學中有兩種不同的應用,分別針對瘡瘍感染與小兒脊疳。其治療原理皆以 清熱解毒 為主,前者重在 拔毒外出,後者重在 殺蟲消積。其具體組成與用法亦有區別,反映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蟬衣 青黛各五錢 細辛5分 蛇蛻一兩(煅存性)
上為末。
每服3錢,陳酒調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金蟬散,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蟬衣5錢,青黛5錢,細辛5分,蛇蛻1兩(煅存性)。 主治:瘡穢生蛆。
金蟬散, 出處:《金鑑》卷七十四。 組成:大乾蝦蟆1個,胡椒15粒,皂角子7粒。 主治:瘡潰,誤入污水毒,或傷諸刺,痛至骨。
金蟬散,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蝦蟆(大者)1個,雄黃1錢,砂仁5錢。 主治:瘀涎內積,脹滿疼痛,面目腫浮,爪甲皆黃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