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子散
ZAO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三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0.00)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2%
肺經 22%
脾經 11%
腎經 11%
肝經 11%
胃經 11%
三焦經 11%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19
方劑組成解釋
皁子散方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下通便: 皁莢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可有效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對於一些由腸道積熱導致的便祕,皁莢能起到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作用。
- 消腫止痛: 皁莢亦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功效。對於一些外傷導致的腫痛,皁莢可幫助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因此,皁子散中加入皁莢,旨在利用其瀉下通便及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對於[皂子散]中的青蛙成分,青蛙在古代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然而,現代已不再將青蛙作為藥材使用。
皁子散中包含胡椒,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胡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消食止痛的功效。皁子散主治寒邪客於腸胃,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腹瀉等症狀。胡椒的溫陽散寒之性,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 助藥力:胡椒辛香走竄,能促進藥物運行,更好地發揮其他藥物的功效。皁子散中其他藥物如皁莢、大黃等,作用較為緩慢,胡椒的加入可以增強藥物的穿透力,使藥效更快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子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與治療原理
根據《奇效良方》、《聖濟總錄》和《證治準繩‧瘍醫》等古籍記載,皂子散主要用於治療水毒入瘡所引起的腫痛,甚至能處理異物刺入骨的情況。
組成分析
- 皂莢子: 在古方中選用皂莢的種子,取其強效的 通竅 和 拔毒 之力。皂莢性溫,味辛,具有很強的?透力,能深入瘡口,達到患處。現代研究也證實了皂莢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
- 蛤蟆: 在古籍中用的是乾蛤蟆。蛤蟆,性寒,味辛,具有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的功效,傳統中醫認為它能有效 拔除瘡毒。
- 胡椒: 此方劑中,胡椒用量較大。胡椒性熱,味辛,具有 溫中散寒、下氣消痰 的作用。在這裡,胡椒主要起到 溫通經絡、增強藥效、促進排毒 的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胡椒鹼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
製備與用法
古籍中記載了兩種製備方法:
- 煨燒法: 將皂莢子、乾蛤蟆、胡椒放入乾鍋中,用瓦片蓋住鍋口,慢火煨燒至煙盡,取出研成細末。使用時,先用溫漿水清洗瘡口,擦乾後敷上藥粉,再用膏藥貼敷。
- 膽汁拌灰法: 將三味藥材細羅成灰,用豬膽汁拌濕,曬乾後再與蛤粉一同研勻。使用時,直接將藥粉敷於瘡口,如果瘡口已合,則需用針挑破後再敷藥。
治療原理推測
綜合古籍的記載和藥物的性味功效,推測皂子散的治療原理如下:
- 拔毒消腫: 皂莢子和蛤蟆的組合,一溫一寒,既能強力拔出瘡毒,又能清熱消腫。皂莢子的強滲透性可以幫助蛤蟆的藥效直達病灶深處。
- 溫通排膿: 胡椒的溫熱之性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物質的代謝和排出,有助於膿液的排出。
- 引出異物: 皂子散能使瘡口腫脹,內部壓力增大,從而將深入骨頭的異物逼出體外,即古籍所謂的「有刺者,即自見」。
- 協同增效: 三味藥的搭配,使這個藥方可能兼具了消炎、鎮痛、排膿、抗菌、提高免疫力等多重功效。
總結
皂子散作為一個傳統中藥外用方劑,巧妙地結合了皂莢子、蛤蟆和胡椒的藥性,通過煨燒或膽汁拌灰的炮製方法,使其具有強力拔毒消腫、溫通排膿和引出異物的功效。針對水毒入瘡引起的腫痛,甚至異物刺入骨頭的情況,都有良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皂莢子(不蛀者)7個,大蝦蟆(乾者)1個,胡椒15粒。
上藥放入坩鍋內,瓦蓋鍋口,慢火燒煙盡,取出研細。
每次用藥,先以溫漿水洗瘡口,拭乾摻藥,次以別膏藥貼之。良久水盡出,有刺者即自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皂子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三。 組成:皂莢子(不蛀者)7個,大蝦蟆(乾者)1個,胡椒15粒。 主治:水毒入瘡腫痛,或刺入骨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