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噎膈氣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散結之功效。噎膈氣症多因痰氣阻滯、食積不化、胃氣上逆所致,半夏可降胃氣、化痰濁,緩解胸膈滿悶、飲食不下的症狀。
- 燥濕化痰:半夏兼具燥濕化痰之效,可消除因痰濕阻滯所致的胸膈痞悶、呼吸不暢等症狀,進一步改善噎膈氣症。
總之,半夏在五噎膈氣丸中發揮降逆止嘔、燥濕化痰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噎膈氣症的目的。
五噎膈氣丸中包含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宣肺氣,化痰止咳: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開宣肺氣、利咽化痰的功效。噎膈氣症多因痰氣阻滯,氣機不利所致,桔梗可疏散肺氣,化解痰飲,使氣道通暢,緩解呼吸不暢、胸悶氣短等症狀。
- 降逆止嘔,和胃止痛: 桔梗亦可降逆止嘔,和胃止痛。噎膈氣症常伴有反胃、嘔吐、胃脘疼痛等症狀,桔梗可通過降逆止嘔,和胃止痛,減輕患者的痛苦。
綜上,桔梗在五噎膈氣丸中起到開宣肺氣、化痰止咳,降逆止嘔、和胃止痛的作用,對於緩解噎膈氣症具有重要意義。
五噎膈氣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消化: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溫脾助運之效。對於噎膈氣症患者,多因脾胃虛寒,氣機阻滯,導致食積不化,胸膈痞悶。肉桂溫陽散寒,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胸膈痞悶之症。
2. 行氣止痛,化瘀通絡: 肉桂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胸痛、腹痛等症狀,有一定緩解作用。噎膈氣症常伴有胸痛、腹痛等症狀,肉桂可通過行氣止痛,化瘀通絡,緩解疼痛,改善症狀。
五噎膈氣丸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 行氣消積: 枳殼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之效。噎膈氣症多由氣滯食積、痰氣阻滯所致,枳殼能疏肝理氣,消食化積,使氣機通暢,痰涎消散,從而緩解噎膈之症。
- 降逆止嘔: 枳殼能降逆止嘔,對於因氣逆、痰阻所致的嘔吐,枳殼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五噎膈氣丸中加入枳殼,可以幫助緩解患者的嘔吐症狀,促進食慾,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主治功效
五噎膈氣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五噎膈氣丸主要用於治療由「氣、食、憂、勞、思慮」所導致的「五噎膈氣」。
- 《醫學綱目》|樓英 版本中,五噎膈氣丸由麥門冬、甘草、人參、桂心、細辛、川椒、遠志、附子、乾薑組成。該方劑強調補益(人參、甘草)、溫陽散寒(桂心、細辛、川椒、附子、乾薑)、潤燥(麥門冬)。
- 《普濟本事方》|許叔微 版本則由半夏、桔梗、肉桂、枳殼組成。該方劑偏重於化痰降氣、溫陽行氣。
治療原理
綜合兩個版本的方劑組成,可以推斷五噎膈氣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 疏肝理氣:「氣、憂、思慮」均與情志相關,中醫認為情志不暢會導致肝氣鬱結,影響氣機運行。方劑中的枳殼可以疏肝理氣,改善氣機鬱滯。
- 溫陽散寒:「勞」則可能導致陽氣虛損,寒邪內生。「五噎膈氣」可能伴有陽虛寒凝的症狀。方劑中的肉桂、桂心、附子、乾薑等藥物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可以驅除體內寒邪,恢復陽氣。
- 化痰降逆:「食」則可能導致食積不化,痰濕內生。「噎膈」在中醫中常與痰氣交阻有關。方劑中的半夏、桔梗具有化痰降逆的作用,可以清除痰濕,使氣機順暢。
- 補益氣血:「勞」亦可耗傷氣血。在《醫學綱目》版本中,人參、甘草具有補益氣血的作用,可以補充因勞累而耗損的氣血。
- 潤燥止渴:《醫學綱目》版本中加入了麥門冬,可以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總結
五噎膈氣丸主要針對因情志、飲食、勞累等因素導致的氣機不暢、痰濕內阻、陽氣虛損等病理狀態。通過疏肝理氣、溫陽散寒、化痰降逆、補益氣血等作用,達到改善「五噎膈氣」的症狀,恢復機體平衡。兩個版本的方劑各有側重,但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半夏(湯浸7次,薄切,焙)2兩,桔梗2兩(炒),肉桂(不見火)1兩半,枳殼(去瓤,麩炒)1兩半。
上為細末,薑汁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後、臨臥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噎膈氣丸有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噎膈氣丸, 出處:《本事》卷三。 組成:半夏(湯浸7次,薄切,焙)2兩,桔梗2兩(炒),肉桂(不見火)1兩半,枳殼(去瓤,麸炒)1兩半。 主治:氣、食、憂、勞、思慮,致成五噎膈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