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癇丸

WU XI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4.3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心經 18%
肺經 18%
肝經 16%
脾經 13%
胃經 6%
膀胱經 5%
腎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五癇丸中加入露蜂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驚止搐: 露蜂房性涼,味甘,歸心、肝經。其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搐的功效。對於因熱邪內擾、肝風內動而引起的癲癇、抽搐等症,露蜂房能清熱解毒,平肝熄風,起到鎮驚止搐的作用。
  2. 補益心脾: 露蜂房還具有補益心脾的作用,能改善心脾虛弱導致的驚悸不安、神志恍惚等症狀。五癇丸多用於治療脾虛肝旺、痰熱內擾所致的癲癇,露蜂房的補益心脾作用能增強患者的體質,提高治療效果。

五癇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痙安神: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肺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五癇丸多用於治療小兒驚癇,而驚癇常因寒邪入體、風寒襲腦所致。桂枝溫經散寒,可驅散寒邪,解除痙攣,達到止痙安神之效。
  2. 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腦部供血,有助於恢復神志清醒。五癇丸中加入桂枝,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調和氣血、安神定志的作用,進一步改善患兒的病情。

五癇丸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其安神定志的功效。遠志味甘苦,性溫,入心、肺經,能寧心安神、祛痰開竅

五癇丸主要用於治療癲癇、驚悸、失眠等症,而遠志的安神定志功效,可緩解患者的焦慮不安、驚恐失眠等症狀,同時也能疏通心竅,改善神志昏迷,有助於整體的治療效果。因此,遠志是五癇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五癇丸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益心脾,安神定志:五癇丸主治癲癇,其病機多與心脾虧虛,神志不安有關。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安神定志的功效,可補益心脾之氣,使心神安定,從而緩解癲癇發作。
  2. 扶正祛邪,增強抵抗力:人參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對於癲癇患者常伴隨的體質虛弱、易感外邪等情況,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通過增強機體抵抗力,可以減少癲癇發作的頻率和程度。

五癇丸中包含硃砂,乃因其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古人認為硃砂性寒,可入心經,能清心火、鎮心神、定驚悸,對於心神不寧、癲癇發作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此外,硃砂亦有解毒之效,可解蛇毒、蟲毒、藥物中毒等。在古代醫學知識尚不完善的情況下,使用硃砂也具有驅邪避邪之效,以期能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五癇丸] 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五癇丸主治癲癇,無論新病或舊病皆可使用。古文還提及本方可用於治療驚癇、風癇、食癇等症,以及大人癲狂等證。

治療原理分析

從多篇古文內容可以看出,五癇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祛風化痰: 癲癇的發病機理,中醫認為與「風」、「痰」關係密切。多篇古文都提到「風邪」、「痰迷心竅」、「痰積遏經」等病因病機。五癇丸中多味藥物具有祛風化痰的功效,如南星、半夏、白附子、全蠍、皂角、蜈蚣等,可以祛除體內痰濁,疏通經絡。

  2. 鎮驚安神: 癲癇發作時,患者常有神志不清、抽搐等症狀,與「驚」有關。五癇丸中含有硃砂、雄黃、麝香等重鎮安神的藥物,可以鎮心安神,緩解驚搐。

  3. 活血通絡: 古文提及「血滯心竅」也是癲癇的病因之一。五癇丸中的烏蛇、白礬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絡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

  4. 攻毒解毒: 部分古文認為癲癇與「邪毒」有關。五癇丸中的雄黃、硃砂等具有攻毒解毒的作用,可以消除體內邪毒。

  5. 根據不同症型加減用藥: 古文也提到根據不同類型的癲癇,可以對五癇丸進行加減。例如:《醫學從眾錄》提到「血虛加當歸、有痰加半夏、橘皮、甘草、生薑」,體現了辨證論治的思想。

各版本五癇丸組成差異與功效側重

分析古文可以發現,不同醫家、不同年代的五癇丸組成略有差異,功效側重也有所不同:

  • 《馮氏錦囊秘錄》、《楊氏家藏方》、《仁術便覽》版本: 此版本組成相近,包含南星、烏蛇肉、白礬、辰砂、全蠍、半夏、雄黃、蜈蚣、殭蠶、白附子、麝香、皂角等,此版本藥物組成以祛風化痰,活血通絡,攻毒為主,可能更側重於治療實證癲癇。
  • 《赤水玄珠》版本(得效方): 此版本以露蜂房、石綠、桂心、遠志肉、人參、硃砂組成,與其他版本差異較大。此方中,露蜂房、石綠清熱解毒,桂心溫陽通脈,遠志、人參、硃砂寧心安神。相較於其他版本,此版本更側重於清熱解毒、寧心安神,可能更適用於熱證或虛實夾雜的癲癇。
  • 《原幼心法》、《古今醫統大全》版本: 此版本以硃砂、水銀、鉛、雄黃、珍珠組成,以重金屬礦物藥為主,重鎮安神作用較強,並有較強的解毒作用,也更偏向於治療實證、熱證的癲癇。

總結

五癇丸是一個治療癲癇的經典方劑,其治療原理主要包括祛風化痰、鎮驚安神、活血通絡、攻毒解毒等方面。不同版本的五癇丸組成有所差異,功效側重也有所不同,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在臨床應用中,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版本或進行加減化裁,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朱砂(水飛,用豬心1個割入朱末5錢,濕紙包,慢火炙熟,去砂,空心食心,砂入後藥) 2兩,南星(沸湯浸3次,銼,薑制) 2兩,草龍膽2兩,巴豆仁5錢(石灰半碗,炒紅入仁在內,灰冷去仁,又炒,又以仁入內,次將仁草紙捶油淨),全蠍(去首足尾,炙)2錢。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淡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癇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小孩、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癲癇癡呆智能低下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五癇丸, 出處:《外科傳薪集》。 組成:魚線膠1兩,飛朱砂3錢,明礬1兩,鉛粉1兩,明雄黃3錢,煅皂礬5錢。 主治:五癇。

五癇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六引《得效》。 組成:露蜂房(焙)1兩,石綠1兩,桂心5錢,遠志肉5錢,人參5錢,朱砂1錢。 主治:五癇。

五癇丸,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朱砂(水飛,用豬心1個割入朱末5錢,濕紙包,慢火炙熟,去砂,空心食心,砂入後藥)2兩,南星(沸湯浸3次,銼,薑制)2兩,草龍膽2兩,巴豆仁5錢(石灰半碗,炒紅入仁在內,灰冷去仁,又炒,又以仁入內,次將仁草紙捶油淨),全蠍(去首足尾,炙)2錢。 主治:忽然昏暈倒地,五癇病並宜。

五癇丸, 出處:《內外驗方秘傳》卷下。 組成:牡蠣粉2兩,天竺黃1兩,琥珀屑1兩5錢,皂角1兩,明礬4兩,煅磁石2兩,全蠍2兩,煅龍齒1兩半,鉤藤2兩,煅礞石1兩,朴消2兩,橘紅1兩5錢,煅皂礬1兩5錢,膽星1兩,沒藥1兩,鬱金2兩,蛤粉2兩,天麻1兩,蘆薈1兩,胡黃連1兩,雄黃1兩,龍膽草2兩,石菖蒲根1兩5錢。 主治:小兒五癇,並大小癡癇。

五癇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天南星1兩(炮),烏蛇1兩(酒浸1宿,去皮骨,焙乾稱),朱砂1分(别研),全蠍2錢(去毒),半夏2兩(湯浸7次),雄黃1錢半(研),蜈蚣半條(去頭足,炙),白僵蠶1兩半(炒去絲嘴),白附子半兩(炮),麝香2字(别研),白礬1兩,皂角4兩(捶碎,用水半升,挼汁去滓,與白礬1處熬乾爲度,研)。 主治:癲癇朝發,不問久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